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009-05-01 00:03:3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熟悉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熟悉.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定、归纳),同时还要注重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爱好.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把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熟悉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如同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重: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爱好.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四周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楚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熟悉: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爱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下一篇:电能教学案例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