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方程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
简单的线性规划(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简单的线性规划(二)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教学步骤【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
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曲线和方程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
圆的方程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
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把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把握它们的证实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把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实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不等式的性质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把握并会证实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实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实的证实思路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证实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1 教学目标 (1)把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 (2)能运用定理证实不等式及求一些函数的最值;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不等式的结构的分析及特征的把握把握重要不等式的联系; (5)通过对重要不等式的证实和等号成立的条件的分析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2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进货次数问题探讨 题目 某公司某年需要某种计算机元件8000个,在一年内连续作业组装成整机卖出(天天需同样多的元件用手组装,并随时运出整机至市场),该元件向外购买进货,每次(不论购买多少件)须花手续费500元,如一次进货,可少花手续费,但8000个元件的保管费很有观,假如多次进货,手续费多了,但可
不等式的性质1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把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把握它们的证实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把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实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不等式的性质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把握并会证实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实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实的证实思路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证实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不等式的性质3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 题目 已知 且 ,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 思路一:改变 的范围,可得: 1. 且 ; 2. 且 ;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1 教学目标 (1)把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 (2)能运用定理证实不等式及求一些函数的最值;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不等式的结构的分析及特征的把握把握重要不等式的联系; (5)通过对重要不等式的证实和等号成立的条件的分析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2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
不等式的证实1 教学目标 (1)理解证实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把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来证简单的不等式; (3)能灵活根据题目选择适当地证实方法来证不等式; (4)能用不等式证实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不等式证实,培养学生逻辑推
不等式的证实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把握比较法证实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较法证实不等式; 3.提高学生解题时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常见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复习提问),请三位同学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探究活动进货次数问题探讨   题目 某公司某年需要某种计算机元件8000个,在一年内连续作业组装成整机卖出(每天需同样多的元件用手组装,并随时运出整机至市场),该元件向外购买进货,每次(不论购买多少件)须花手续费500元,如一次进货,可少花手续费,但8000个元件的保管费很有观,如果多次进
不等式的性质(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不等式的性质(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
不等式的性质(三)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题目 已知 且 ,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思路一:改变 的范围,可得:  1. 且 ;  2. 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  (2)能运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及求一些函数的最值;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不等式的结构的分析及特征的把握掌握重要不等式的联系;  (5)通过对重要不等式的证明和等号成
页次:1/11 每页25 总数26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