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2009-04-30 15:13:30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设计者:蔡瑞丰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培养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朗读——运用“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自主、合作、探究。 3.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鉴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设计者:蔡瑞丰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培养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朗读——运用“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自主、合作、探究。  
    3.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着名诗人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现在先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  
    要求 : 
    (1)读得字正腔圆。 
    学生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读准字音。  
    重点字词:痴(chī)想    隐秘   诱惑   喧腾   瞬(shùn)间 
    (2)读得抑扬顿挫。 
    注意诵读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  
    三、出示“学习菜单”,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 
    读一读:如果你喜欢朗读,可以通过朗读精彩语句来品味诗歌深意。 
    吟一吟:倘若你爱好吟诗,可以吟诵与本文内容、情感相关的诗歌。 
    说一说:假若你擅长积累,可以讲一个和文章内容有关的故事。 
    讲一讲:或许你善于表达,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赏一赏:也许你长于鉴赏,可以多角度赏析课文。 
    问一问:或者你善于发问,可以 向 老师、同学质疑,请求帮助解决。 
    四、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学生可能有以下选择。  
    1.赏一赏。 
    (1)多角度赏析。 
    (内容)这首诗抒写诗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及给人的启示。  
    (人物)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写出了为了实现理想努力追求、不懈奋斗的“我”……  
    (时间)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事件)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心理)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困惑、失望和沮丧;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及坚定的信念。  
    (方式)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和读者的对话。 
    (主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即使遭遇挫折也决不放弃的百折不回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写法)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与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2)句子及语言赏析。  
    ①“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赏析:“痴想”说明作者小时候总是神往于山那边的新天地,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小时的“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美妙的幻想。 
    ②“妈妈,那个海呢?” 
    赏析:无限的困惑、失望、沮丧,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③“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赏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我”的希望落空了,就连山也铁青着脸怪“我”痴心妄想。 
    ④“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赏析:“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强调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了“我”的不懈努力。 
    ⑤“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赏析:“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令人兴奋、惊喜。 
    …… 
    2.问一问。 
    (1)“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明确:即重重的困难,说明实现理想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诗人通过这个意象的设置,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 
    明确:山的那边是海的梦想、希望。 
    (3)“——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什么意思?  
    明确:“雪白的海潮”即理想,“夜夜奔来”是“我”对理想的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润“我枯干的心灵”,理想是我生命的全部。 
    3.吟一吟。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繁星》)  
    点拨:成功来之不易,实现理想需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冲破一切艰难险阻。  
    4.读一读。  
    (1)自由读。 
    (2)男女生对读。 
    (3)选择喜欢的小节读。 
    (4)齐读。 
    导航:读出音韵美,读出意境美,读出意蕴美。  
    (注:括号里标注的是语气)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好奇)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向往、憧憬)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伤心、失望)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失望、沮丧) 
    妈妈,那个海呢?(困惑、渴望) 
    (语速平缓,以儿童天真的语气读出“我”的渴望与困惑。)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肯定、坚信)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深情)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渴望、坚定)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深情)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坚定)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惊喜)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兴奋、欣喜) 
    (语速稍快,语调上扬,惊喜、兴奋。)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尝试了几种学习方法,其实,学习的方式很多,不只是今天涉及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创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好每一篇课文。 
    六、板书设计 
    童年:向往、困惑,自然界的海  (实) 
    在山的那边——海                                      百折不挠、必定成功 
    成年:感悟、坚信,信念凝成的海(虚) 
    【资料宝藏】
    1.相关资源材料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根据中国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现当代诗歌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即中国现代诗歌和中国当代诗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1949年以后迄今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一、中国现代诗歌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发展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及流派 
    胡适是中国现代诗歌最早的开拓者,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得到了进步文化界的热烈反响,白话诗很快流行,形成了一个“初期白话诗派”,主要代表作家是文学研究会成员。鲁迅、周作人、冰心、朱自清、刘半农、李大钊、陈独秀等与胡适一起,致力于对旧诗的否定,属于开创阶段。如果说胡适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那么,郭沫若的《女神》则堪称新诗的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以郭沫若为代表,涌现出了一个星光灿烂的新的诗群:曾一度醉心于象征手法的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狂飙”式的高长虹、柯促平,“璎珞”般的戴望舒、施蛰存,以及“湖畔”诗人、暴风雨的歌者等,带着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下,加入了“革命文学”的行列,致力于新诗的创造,走上了战斗的道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上述诗风不同的是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月诗派,其主要代表是徐志摩和闻一多,提倡新诗格律化,影响较大。新诗进入20世纪30年代,臧克家的《烙印》《罪恶的黑手》,艾青的《芦笛》和《向太阳》,田间的《给战斗者》等发扬着现实主义战斗传统的诗篇特别受欢迎。接着卢沟桥的炮声迎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诗歌时代。 
    二、中国当代诗歌是现代诗歌的合理延伸,又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风貌 
    1.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当代诗歌进程的第一时期。 
    激励战斗与建设的“战歌”和正面颂扬新社会的“颂歌”大量涌现。闻捷、公刘、邵燕祥、李瑛、严阵等一大批来自生活第一线的青年诗人和“跨时代”的老诗人郭沫若、艾青、臧克家、冯至、田间等一起演奏着新时代、新建设的交响乐章。 
    2.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叶作为第二个时期,是当代诗歌的暗淡期。 
    当代诗歌带着明显的危机进入长达十年的“文革”时期,诗与诗人同人民群众一起经受了劫难。但是地火依然运行,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流露着忧思与激愤,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3. 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是当代诗歌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亦称为“新时期诗歌”。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大批经受磨难的诗人加入了“归来”的合唱,加上改革开放又引发了一场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出现了“归来者诗群”、“朦胧派诗群”、“新边塞诗群”、“新生代诗群”以及建国前就有的“九叶诗群”、“七月诗群”,舒婷、傅天琳、李小雨、梅绍静、翟永明等女诗人的成批崛起,形成了群落众多、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的“新时期诗歌”的崭新气象。 
    鉴赏方法 
    一、把握旨趣,领会情感美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诗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袒露出来给人看,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必须经过诗人主观情感的淘洗、酿造、升华,使之充满情感力量。因此,鉴赏现当代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突破口。 
    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避实就虚,咀嚼诗歌真味。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生活图画和自然形象来展现,是以实写虚的过程;那么,阅读鉴赏时,我们就得用诗意的眼光避实就虚,慢慢咀嚼出诗歌的真味。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形象,这是诗人创作的高超本领;避实就虚,反复咀嚼又是我们领会情感美的巧妙途径。 
    3.由表及里,品读形象寓意。 
    阅读和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学会品读形象的寓意,由表及里,探测诗人物化的情绪,领会诗歌的旨趣。由表及里,通过品读形象寓意去发掘情感内涵是领会情感美的重要渠道。 
    二、        展开想象、感受形象美 
    诗歌除了以情动人外,还以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阅读鉴赏现当代诗歌也是如此。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往往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感熏陶和思想教益。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都能让我们陶醉其中,感受诗歌的形象美。具体而言,可参考如下方法去鉴赏诗歌形象。 
    1.     观照背景,步入典型环境。 
    感受诗歌的形象美,欣赏者必须把握诗人的社会经历、气质、个性以及诗歌的社会背景,步入诗歌的典型环境中,才能准确地把握、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形象。以香草、美人比喻理想中的事物,古已有之,郭沫若借鉴这种传统技法,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借以吐露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形象呢?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我们便会一目了然。观照背景,步入典型环境还能帮助鉴赏者领悟到诗作中的“这一个”形象,把握形象的独特性、典型性。只有走进诗人的写作环境,探测诗人的内心情感,步入诗歌的典型环境,才能品析到形象的差异,感受到独特的形象美。 
    2.调动积累,张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就是说,可以将自己想象成诗中的人。调动积累,在想象中体会形象,真是美不胜收。 
    3.体察物象,剖析寓意。 
    纵观中国诗歌形象,自然界的物象占据着显着地位,历代的诗人总是在大自然中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心志。现当代诗人承继这一传统并且发扬光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事物形象。艾青笔下的那一块“礁石”,臧克家笔下的那一匹“老马”,曾卓的笔下那一颗“悬崖边的树”,都以其生动感人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会这一类形象的美,欣赏者要学会由此及彼地联想,由表及里地剖析,在体察外在形象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形象的寓意,从而领会形象的意蕴美。 
    三、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的综合美感,即它的情理交融的思想内容之美,形神结合的艺术表现之美。 
    1.     抓住意象,发挥想象,由形象悟情感。 
    诗歌的创作,就是要能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反之,阅读诗歌时就要透过形象感悟抽象。即抓住具体的意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领悟和品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我们只要抓住诗中意象深入玩味,并调动联想和想象,就会进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韵味浓厚、意蕴深广的神话境界,心中的美感就会与诗人的思想脉搏一起跃动。 
    2.     透析形神,体悟情理,由具体到抽象。 
    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的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发掘具体的形神中蕴涵的抽象的情理,就能品味出这首诗深邃而绵远、空灵而新颖的意境美。意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一首好诗,不论长短,只要诗人情真意挚,只要我们遵循形象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这一艺术欣赏规律,就能进入形美意足的境界。 
    3.     品味情境,观照情感,于客体察主体。 
    意境作为形象思维的特殊表现,诗人在写“境”的同时,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情,注入了他的思想及其对“境”的褒贬态度,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鉴赏诗歌就不仅要品味其情境,更要观照诗人的情感,在客体的形象中体察诗人的主观世界。 
    四、咀嚼涵泳,品味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人善于熟练地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 
    1.     熟悉节奏韵律,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     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 
    3.课外扩读材料 
    跨越自己 
    汪国真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山 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经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孩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