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7

  2009-04-30 20:29:17  
《包身工》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包身工》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着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
    (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26~33: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 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1、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⑴ 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
    ⑵ 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⑶ 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
    ⑷ 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①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②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③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
    ⑸ 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①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②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③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④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⑹ 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⑺ 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
    (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2、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⑴ 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⑵ 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⑶ 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 “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⑷ 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 分析26段,并回答:
    ① 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② 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③ 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④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⑵ 提问: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
    (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⑶ 提问:主要写什么?
    (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⑷ 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
    一、 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段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
    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四、作业
    1、阅读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
    2、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 衍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现实
    ↓ 
    第 1、清晨四点一刻     2、追述包身工的来历,揭示包
    一 包身工被迫起身的情状   身工制度的形成(说明)
    │……………………………芦柴棒……………
    ↓
    第 3、四点半,包身     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揭示包
    二 吃粥的凄惨景象      身工制度发展(议论描写说明)
    ↓……………………………芦柴棒………………
    第 5、五点钟,包身     6、揭示包身工制
    三 工被赶进厂的情(至六点钟) 度的膨大(说明)   
    │ 
    │←…………………………小福子…………………………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面)     (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第四 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