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2009-04-30 15:13:27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着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