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伶官传序

  2009-04-30 19:54:06  
第三册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 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 较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第三册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    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    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    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教师对着所画的起伏曲线解说: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起起落落,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板书设计】:(用幻灯显示)
                      伶官传序
                           
            兴亡论                                             
   标题比较 六国论             |         兴                    
            过秦论             |      
            均论国家兴亡       |                               
   内容比较 秦与六国兴亡    ---|--------------------------(人事)
            论证本文主旨       |                               
            《过秦论》气势恢宏 |   
   语言比较 《六国论》斩钉截铁 |         亡                    
            “兴亡论”抑扬顿挫         (“兴亡规律”)            “兴亡论”抑扬顿挫         (“兴亡规律”)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