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读写说─假如我做了父母
语文活动:读写说─假如我做了父母
教 学 设 计
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 蔡尉洁
【教学目的】
1. 能筛选把握网络信息,联系生活扩充、加工、综合信息;
2. 能围绕话题讨论发言,说话要有一定依据;
3. 学习细节描写,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去反映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
【教学重难点】
为所发表的意见找依据,在细节描写中含蓄地表达观点立场。
【教学策略】
网络助学——教师收集资料编织信息网,为学生自主查阅信息、学习交流提供便利。
【教学准备】
收集文章,制作主题网站。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 启
1、今天我们上的是网络活动课,同学们对“上网”应该是驾轻就熟的吧?平时在家中,父母是否允许你们上网呢?(请几位学生讲述自己父母的做法以及他们对此的看法,借此引出本课话题。)
2、看来在很多事情上,同学们与父母的沟通并不是很理想。那么如果有一天,你们自己做了父母,你们想怎样与孩子相处呢?(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
3、同学们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比较开明的、民主的家长,这很好,但我觉得大家好象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太片面了。家长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一言难尽啊。如果你们想当好家长,恐怕还需要了解父母的甘苦,学习一些做父母的原则和技巧。老师收集了一些相关的文章放在网络上,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今中外父母的教育观,请大家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阅读,要求精读1-2篇,略读3-5篇,并围绕本课话题适当做些摘录。
二、读
主题网站分“名人家教”“诗意论述”“代际沟通”“文化差异”“专家意见” “论坛热点”六个栏目,将若干篇以家庭教育为题材的文章组织起来,每篇文章末尾附有“摘录”按纽,学生点击后输入学号及个人密码,可将所摘录文字粘贴到个人的“摘录本”上。
学生点击相关文章连接,自由阅读、摘录。
三、练
1、教师出示问题,学生从中选择话题,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所摘录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为自己的看法提供依据。
①、有人说,父母儿女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也有人说,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是儿子,各自的权利义务本不相同,当然不可能平等。你怎样看待父母与儿女的关系?
②、台湾作家三毛说:“适度的责骂孩子,可能使孩子的心灵更有安全感。”你同意这句话吗?你怎样理解父母有时用强迫或责罚的方式教育孩子?
③、你认为父母应该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子女吗?
④、假如你是父母,你会特别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吗?为什么?
学生自选话题发言,教师就其观点与理论事实是否相适应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所摘录的材料。
2、教师提供情景,请学生任选一种展开联想想象续写,要求用具体的细节、生动的语言描述理想中父母与子女相处的场面。(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情景四、情景五分别设为五张主帖,设回复按纽供回帖续写。)
情景一:今天是星期天。我正在客厅看书,孩子静悄悄地来到我面前,说:“妈妈,小敏约我去逛街。”逛街?昨天还听她说星期一要考试……
情景二:孩子回到家里,垂头丧气,说:“老师让我参加生物活动组,可我没有兴趣。我想去合唱团,您能不能打个电话给老师,请他让我调组?”我……
情景三:吃过晚饭,孩子将饭碗一撂,坐到电脑前打起了电子游戏。我看了看饭桌上狼籍的盘碗……
情景四:孩子今天跟我说:“我的同桌零花钱可多了,每月有两百块!可我呢,想买点什么东西都得伸手向您要钱,真没劲!您为什么不固定给我发‘工资’呢?”我……
情景五:又是一封给儿子的信!信封上的字迹娟秀,看来是出自女孩子的手笔。我在犹豫:要不要和儿子谈一谈?……
学生提交习作后,教师挑选其中较精彩的作品选贴到精华版上。
四、知
1、引导学生发言评点精华版作品,着重品评哪些细节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
2、学生自由选择同学作品,在论坛上发表评论文字。
五、结
1、总结学习心得:说话要有依据,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了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
2、播放张艾嘉演唱的歌曲《心甘情愿》,在歌声中感受为人父母者忧喜交集的心境,以感情熏染的方式结束本课。
语文活动:读写说─假如我做了父母
教 学 后 记
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 蔡尉洁
上完语文活动课《假如我做了父母》,突出的感觉是:网络真是个好东西!语文老师经常强调阅读,认为扩大阅读量有助于培养良好语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多角度地深入考虑问题。但往往苦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只能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些文章,难以有效地管理和检查。
网络课的优势之一,正在于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按常规教学手段,老师不可能就某个专题印发大量阅读资料给学生,而选择一两篇的话,倾向性过于明显,且不利于不同气质和思维特点的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在把各种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思考角度的文章组织在一个网络里形成专题,既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又使老师易于调控指导。
课堂上学生读得专心致志。他们上网阅读文章,从中找寻感兴趣的故事或观点,将感性的愿望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在更深入地思索新时代的父母应有素质的同时,也更切实地体会父母责任之重大、用心之良苦。
上网阅读之前学生的发言内容单薄,观点片面。在阅读之后他们想得更周全,说得更充实了。摘录的语句为他们的讨论交流提供了依据,也激发了他们对自身生活经验的联想。
“展开联想想象续写”的环节,由于给出参考情景,避免了学生空发议论,引导他们想象生活细节,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去反映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使“语文”的特点更加鲜明。在网络上发表习作,使每一个学生的文章都拥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读者,文章的优劣得失得到及时反馈。
习作交流的两种形式相得益彰:面对面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典型,也引导学生在思想碰撞的同时更注意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掌握写作技巧;论坛交流则给了学生深入探讨写作心得的空间,及时有效地对文章进行修改。
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网络的不可替代性。各类资料丰富翔实,学生讨论及时有效。其次,这节课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学习方式较为单调。在课堂上,学习只能按照教师给定的方式进行,未能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所提的问题,所给出的参考情景,都是老师事先选定和提供的,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如果再上这样一节课,我设想:首先收集资源阶段就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其次课堂上除了提供文字材料供学生阅读之外,也可以提供歌曲(类似总结部分的歌曲《心甘情愿》)、漫画、短剧供他们欣赏。再次问题和情景都可以在讨论中产生,或由学生提交到论坛上再从中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讨论。这样课堂会更加活泼、开放、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