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设计1

  2009-04-30 15:14:18  
《风筝》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风筝》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难句。 
    2、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3、学习作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蝴是严科,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研读1、2、3段。 
    一、导入新课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课文脉胳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12)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1---2段 
    2、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 
    明确:悲哀。 
    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里很悲哀,这种悲哀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 
    1、朗读第三段,讨论回答: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点拨:弟弟---- 喜欢 
    “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 
    (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 
    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3)“我”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那么“我”认为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干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五、作业:反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标: 
    1、研读4—12段。 
    2、理解难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4—12段 
    (一)4—11段研读 
    1、朗读第4段,回答: 
    “我”用怎样的行动虐杀小兄弟的少年天性?从“我”的行为,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教师点拨) 
    教师补充:“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慌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是对小兄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突出了小兄弟被发现后的那害怕心态。 
    2、朗读5—11段,思考、讨论并回答: 
    A、 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思想的醒悟) 
    B、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看了? 
    点拨:因为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后悔和自责。 
    C、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在这此方法中,最可行的方法是哪一种? 
    点拨:补过(“我”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和反省),5种,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 
    D、我用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我得到宽恕了吗?为什么没有得到宽恕? 
    点拨:没有,因为他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 
    E、因为他不记得此事了,我心里就轻松起来了吗? 
    点拨:没有轻松,反而更加沉重、更加悲哀。 
    (二) 研读12段 
    1、朗读第12段 
    2、概括本段内容 
    3、难句理解: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蝴是严科,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句话不仅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永远的哀伤,虐杀者有了醒悟的痛苦,而被虐杀者却已经忘却了,觉悟者永远无法弥补过错。 
    第三课时 
    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 
    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品味文章语言。 
    学习文章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 
    例: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希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  “瘦得不堪”形象地勾勒出小兄弟多病的身体形态。  “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显出了小兄弟聚精会神、仰着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 “惊呼、跳跃”更逼真地写出了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的形象。 
    在课文当中找出一些语句品味一下 
    三、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四、自行朗读课文 
    五、日积月累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各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未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白云去做伴。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