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2009-04-30 15:12:33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着、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 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下一篇:岳飞
上一篇:最后一课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