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讲学稿

  2009-04-30 15:11:44  
《最后一课》讲学稿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最后一课》讲学稿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参考资料
    1、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着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奥战争后,法普矛盾加深。法皇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意志统一,夺取莱茵河左端的德意志领土,扩大他在欧洲的势力。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则企图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1870年7月19日,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挑动下,对普鲁士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迭次失败。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军队在色当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成立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战争性质由普鲁士方面的防御转变为侵略。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执行卖国政策,于1871年1月28日同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夺取政权,并宣布成立公社。资产阶级政府迁到凡尔赛,于5月10日同德国缔结《法兰克福和约》,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赔款50亿法郎。5月28日,凡尔赛政府在普鲁士军队帮助下,镇压了巴黎公社。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
    课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
    3、介绍小说常识 : 
    A、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摊       督学      懊悔       磨损       郝叟            钥匙           
    哽       qíd?o               chéng fá             
    (2)用楷书把下列词语工整、规范地书写三遍,力求美观。 
    哽住                     皱边                   惩罚                    
    祈祷                     踱步                   郝叟                    
    (3)看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
    (4)、从课文中找出小说三要素,以及文章的线索。
    明确:主人公:                                                                 
    故事情节: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线索:                                                                 
    主动研讨
    一、自主预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二、细读,探究问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小说线索,分析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   )序幕。                                                  。 
    第二个阶段(   —   )     。                                          。——课前 
    第三个阶段(   —   )发展。                                           。——     
    第四个阶段(   —   )         。                                      。——下课 
    2、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2)分析第二阶段。——             、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课堂:                                                                           
    教师:                                                                           
    烘托出                                                               。 
    (3)分析第三阶段。——            、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4)分析第四阶段。——            、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5)小结: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从文中分别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外貌描写:                                                                    
    作用:                                                                      
    神态描写:                                                                    
    作用:                                                                       
    动作描写:                                                                   
    作用:                                                                        
    语言描写:……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4、分析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1)                                                                    
    (2)                                                                    
    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过日本人奴役的历史,请你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
    自我巩固
    一、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用一段话,写一个篮球比赛的场面。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
    2.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5、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二)
    外婆和鞋     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嚣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泪眼盈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3~7自然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找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请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下一篇:伟大的悲剧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