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5
目标:1、初步感知全文,解决生字词2、把握文章结构//破题
过程: (自学全文)
导入:“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匾的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是12岁的鲁迅第一次进入三味书屋时留下的最初的记忆,当然还有那捉斑蝥拔何首乌捕小鸟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神秘,以至于他在若干年后,在他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会说“这是他在纷扰中寻出的一点闲静”,用以派遣寂寞。鲁迅先生把他所有的关于童年回忆的文章都收录在了原名叫《旧事重提》,后更名为《朝花夕拾》的散文集子里面。(板书《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启他记忆的大门,走进《朝》之六《从》,看看文中的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板书课题)/
1、生结合课下注解默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2、破题:(请看黑板)标题作者已经给了我们哪些信息?(百和三;空间顺序)
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和三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第二课时------------------教
目标:1、体味百草园的乐趣。
2、学习多角度、多方式写景。
3、学习动作细节描写。
过程 ( 分析百草园)
导入:童年的生活总是缤纷有趣的。来,大家一起抬脚先走进百草园去看看那里的风光吧。
1、齐读课文1——8自然段思考:
在文中找出一句总写百草园特点的句子。(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却”字转折是承什么内容而来的?(讲解“似乎确凿”是否矛盾)
2、“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鲁迅认为那是他童年的乐园,那他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呢?(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
3、请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此段可以分为几层?依据的语句是?
(两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总体到局部,突出百草园乐趣之多,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包容其中)
②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
③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作者在本段中所写的景物。想想为什么这样一个地方就是我的乐园?(有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
④那么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写这些景物,使百草园优美可爱,生机勃勃?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高低、远近结合。
虚实结合,增添趣味。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4、同学们读本文最吸引你们的部分也许是其中的一个神话故事——美女蛇的故事。这么有趣的故事,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复述一遍吧。(长妈妈所讲的这段传说,符合儿童的好奇心,深深地吸引着童年的鲁迅,引起了“我”的担忧、幻想,并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它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因此,写美女蛇的故事还是为了突出百草园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5、我们已经感受了春夏秋的百草园,哪冬天的百草园又是怎样的呢?(动作描写)
①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7自然段,其他同学勾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语。
②试分析这一串动词的作用。(一连串的动词使用,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全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同时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和对捕鸟的喜好及捕鸟时的兴奋,从而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③齐读“扫开…罩住了”,以足球中罚点球情节写几句话,要求连续使用动词
6、总结:百草园是美丽、神奇、有趣的,那么能生活在百草园里的鲁迅就是自由快乐的。
第三课时---------------------教
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
2感受三味书屋体现的童真童趣
3主旨把握
过程 分析三味书屋
导入:百草园是童年鲁迅的乐园,作者在第9自然段直接表现了对其的留恋,也隐约表露了不愿去三味书屋的心情,那么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断,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让我们去聆听一下他们的课堂
1、对三味书屋的第一印象来说说三味书屋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沉闷压抑(环境描写、)
追问:它的沉闷压抑仅仅是体现在环境上吗? 老师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
2、从文中的记叙描写来谈谈“我”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知识渊博,方正、和蔼,但不易亲近(人物描写:语言、外貌、神态)
3、三味书屋中的学生是怎样的呢?求知欲强,寻读书以外的乐趣、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
4、承上小结,把握主旨:可见三味书屋的生活并非如鲁迅去前所认为的那样枯燥、可怕,它依然让中年的鲁迅能感受到当年的童真童趣。
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让“我”留恋,三为书屋的童真童趣让“我”难忘,那这篇文章鲁迅想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课后练习一、3。
5、总结:从写作手法上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