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与“惩罚”的界限
"赏识"与"惩罚"的界限--读《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有感
霍咏红
周弘着的书《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写得是那样朴实,那样感人,那样在理。
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口气看一本书,但周弘--中国第一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的聋人留学生周婷婷的父亲,他写的这本书,激发了我不断阅读下去、深究下去的兴趣,我欲罢不能。
书读完有好长一段时间,我脑海中不时冒出"赏识"两个字,我觉得这本书唤醒了我内在的激情。
他说:赏识教育的奥妙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他又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此言真也!
也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此言也真!
问题是:"赏识"与"惩罚"的教育实施的原则怎样?界限怎样?
它们矛盾吗?
需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异。
有这样一个学生,她能歌善舞、能言善辩的,是学校大队部的文娱委员,是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同学中威信很高。但因为父母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有可能走上离婚的路。于是,她身上出现了许多反常现象,她做出了许多不可思议的行为:上课时无精打采,懒于开动脑筋,悄悄地在抽屉里捉棋;放学时不是马上回家,而是偷偷地走进游戏机室,玩跳舞机;参加合唱训练已有一定时间,但她忽然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对于这个一向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简单的批评、空洞的说教,是隔靴搔痒的。教育者的心态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帮助他回忆辉煌的历史,重新建立自信,体现自己的力量,乐观地生活,激发积极因素,能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形成。于是我运用赏识教育,我对周某说:"其实,很多人都很欣赏你。你真的非常聪明,能说能唱能跳,是一个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不如,你现在想一想你自己所取得的成绩。"
周某同学在细数自己的光荣史的同时,找回了失落的自信与坚强。
赏识一个人,可能有奇迹发生。
那惩罚一个人呢?我想在某些时候适当的惩罚,同样会产生相应的效果。
陶行之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赛场上犯规没有惩罚,就成就不了一场比赛;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没有教练的严加惩处,惰性可能蔓延;社会上如果没有惩罚制度,就"无以规矩成方圆"。
对待犯错的学生,根据所长,适当的有意义的惩罚有可能造就一个人才。如让学生唱一首歌、画一幅画、跳一支舞、写一篇文章、讲一个故事……这些有违"常规"的善意的惩罚,对学生的心灵触动不言而喻的。
"赏识"与"惩罚"都是一门学问,是一门需要用心探究的学问。让我们都把握好"赏识"与"惩罚"的尺度,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