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六次应聘》有感
读《第六次应聘》有感林凯恩
读了《第六次应聘》这篇微型小说不难让人看到一个积极上进的应聘者的乐观形象。我猜想,这位应聘者肯定是个30岁以上的青年人。回想起80年代,取得一个中专文凭已经是不容易,是很管用的事了。现在,科技高速发展,人才需要也随之日新月异,从中专、大专到本科、硕士,时代的进步使得我们青年一代不断学习,不断进修,努力提升自己。
文中的应聘者不怕别人嘲笑,坚持不懈地连续六次向某家通信公司投来简历,而且每份简历都加上新的内容:"自考计算机专业在读"、"计算机本科在读"、"取得计算机专业本科文凭"。这是一个多么有力的证明,证明了他发奋向上,证明了他努力地接近那公司的用人标准。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我们中青年人学习的榜样啊!
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司的总经理确实是"慧眼识英雄"。虽然应聘者连起码录用的资格--硕士生也没有,但他"破例录用这位应聘者"。因为他们公司不但需要应聘者的文凭,更需要像这位应聘者的那种自信、上进和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恰好这位六次应聘的"年轻人"就具备了这些条件。
《第六次应聘》这篇微型小说反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招工只看文凭。这文凭就像是招工的一把金钥匙,有了文凭就万事无休了。很少公司考虑到应聘者的思想觉悟、能力素养等问题。作者借此文提醒了广大的领导人,在你们招工时,不妨也把应聘者的情商表现纳入招工条件之内。
微型小说由于篇幅的"微""小",它只能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具体小事,选取生活里的一个画面来展开构思。正如《第六次应聘》这篇微型小说,只有700多字,一个积极上进的应聘者的形象和一个善用人才的总经理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它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人才市场,经济市场所出现的新发展--开放性的应聘招工;它深刻地揭示了生活哲理: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胜利;它挖掘了历史内涵:开放改革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平衡性;它真正体现了微型小说的"以小见大"的本质特征。我相信所有在等待应聘的人和正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的人,读了《第六次应聘》都有所感触,都会让作者的无形的鞭子在鞭策着,会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做个上进有为的真正的劳动者。那些公司、工厂的领导者也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用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