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的瞬间
感动的瞬间何艳婷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常常头疼于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这一分钟才跟学生讲完道理,下一分钟学生又重犯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的"道理"未能真正感化学生的心灵,未能让学生感动。
无形的爱
我努力地回忆,上一次感动的感觉,但是似乎就在那里,可是又仿佛那么朦胧。小时候,姐姐生病了,没法上学。我送给她一朵小花,那是朵很普通的花,我在放学的路上摘的,用普通的玻璃瓶插上。姐姐眼角上出现了一滴晶莹的闪烁。我以为是我让她生气了,但她告诉我那叫感动。那就是我对感动最原始的理解,也是至今还依稀记得的感动的定义。
感受与感动不同,感受是个人对某一事物的体会,是肤浅的表面的。而感动是人与人之间心的交流,灵魂的碰撞,产生的感情互动,是深层次的感悟。记得有一次家长会,一个学生的母亲拉着我的双手说:"老师,你真好!"我顿了一下笑说:"客气了!"心想:怪了,平时我很少和这位家长打交道,为啥她说我好呢?学生的母亲紧接着说:"不,老师,这是我的真心话。我家小欣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们笑说她胖又蠢,让她少了自信。听小欣说你不但不会取笑她,而且还教育其他同学。虽然她成绩不算太好,不过你请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以此来表扬她、激励她,让我们十分感动。她呀可喜欢你哪!"尊重就是无形的爱,感动的一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那一天……
小欣低着头,眼眶里蓄满了泪水。我疑惑之下走到她跟前询问原因,可她只是把头低得更低不作声。周围的同学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原来,同学们都取笑她连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也不会。看着她的样子,令我十分痛心。我没有痛斥那群笑骂别人的孩子,转过身摸摸小欣的头,对她说:"没关系,哪题不会我请数学老师来教你好吗?你是个坚强的孩子别哭了。"孩子们看见了都疑惑了。之后,知道她是个爱劳动的孩子,我每次劳动都会请她帮忙,同时在班上大力表扬她,课堂上尽量找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再以赞赏的话语激励她。久而久之,同学们不再取笑别人了,也开始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而我的身边也出现了一位小助手,她的脸上常常挂着甜美的笑容,彼此间的感动就这样存在于我们之间。
其实,老师与学生间的交往可以很简单,只要放下自己"高贵"的身段,站在学生的位置为他们设身处地想问题,许多教育就变得有效了。
那个学期,我们班的同学学会了相互尊重。
"天外来客"失踪了
现在的每个孩子都是家长们的心头肉,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一个个娇惯得不得了,真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培养他们拥有奉献精神,谈何容易。其实教育学生最受用的方法不是光谈大道理,不断提要求就行的,关键在于树立榜样。
学期初,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挺"懒"的,同学的笔丢在地上没人管;不明垃圾没人拣令我十分苦恼。一次,我发现教室地面"凭空"出现了一堆"天外来客",看看同学们一个个事不关己的酷模样。让人不由得生气,于是我问道:"哪个同学丢的垃圾,快捡起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一个个瞪着小眼睛无辜地望着我。在找不到真凶的情况下我叫旁边的同学去捡。而捡垃圾的同学万般委屈的边捡边说垃圾不是他丢的。我跟同学们说:"随地丢垃圾是不对的,不但不讲卫生而且容易滋生细菌,同学们就易生病。以后只要发现你身边有垃圾,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都要捡起来。"
不久后,同学们开始为了不再受"飞来横祸"而积极地寻找凶手。当发现谁丢垃圾在地上,就会迫不及待地奔到我面前告上一状。一天,教室的地上又出现一批"垃圾兵团",我想许是上完手工课,学生们的杰作了。这时我这位"包大人"的耳边不断响起"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的魔咒。无奈之下我只好采取"包办代替"的政策,我默不作声地拿起扫帚把它们一一请到垃圾桶里。学生们用困惑的眼睛看着我,问:"老师这不是你扔的垃圾为什么你要亲自扫而不让我们自己捡呢?"我趁机进行教育:"做人不能斤斤计较,我们都是二年2班的同学,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集体里,只要是班的事,事无大小,我们都应关心。多做一点,多想一点,多为集体做好事,这就是集体精神更是奉献精神。"同学们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开始知道要多做好事。慢慢地在老师一遍遍的表扬声中,学生们开始自觉地捡起地上的垃圾,看见同学的笔丢在地上会帮人家捡起来……
肯在群体合作中奉献自身全部热情、智慧和力量的人,是真正文明的代表者,是大道德、大智慧的化身。
那个学期,我们班的同学学会了从小事上为集体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