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融入学生的群体中
让自己融入学生的群体中刘秀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神圣的职业的真实写照。当了二十七年的班主任,我默默地奉献,默默地耕耘,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充实自己。一直以来,我以"严"字要求自己,要求学生的。严而有度,严而适时,严而有法。可是呀,严而不当,也会适得其反。记得我刚接手六(1)班的时侯,我还是用以往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从表面看来,还是挺顺利的。有一天,数学老师告诉我,学生对我有点反感,不喜欢我。我愣住了。反感?为什么?数学老师说:"好象是你管得他们太严了吧。"我又一次愣住了。严?严,不对吗?我不住的问自己。晚上,我躺在床上,脑海像放电影一样回忆着自己所做的一切。我不停的反思着:可能上课的时候太严肃,可能对个别问题的处理过于重,可能给学生的笑容太吝啬了,又可能自己高高在上,少与学生沟通……那天晚上,我睡不好。
打那以后,我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融入学生当中,上课时,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情与态度,语言上多一点幽默,多一点生动,教学上多一点形式和方法;业余时间,一有空就与学生打篮球,与学生一道参加假日小队活动。课间的时候。与他们聊聊家庭,聊聊父母,聊聊同学,谈谈爱好,谈谈趣事,谈谈吃的,穿的,又是或者解答他们的疑惑。就是这样,我对学生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在生活上多一点关心,在学习上多一点帮助。渐渐地,拉近了我和同学们的距离,使班的工作能顺利地开展下去。学生也越来越喜欢我了,很多时他们都主动找我谈心事,解决问题。对于"问题学生",我会用更多的时间与他们打交道。我会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相关的孩子多次登门家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了解孩子的需求。课外,我挤出时间辅导他们学习;活动的时候,我邀请他们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有意识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这样,他们从老师的关爱中,从与老师的交往中,吸取了一股力量,自信心悄然增强,潜藏已久的能量得到释放,学习与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这些年来,我成了学生的朋友,用真诚和关爱改变了许多"问题学生"。例如打架大王、以作弄人为乐的范同学在我的帮助下,在升中考试中以272分考上中学,学期末被评为"三好学生"。"懒猫"卢嘉俊一改经常不交作业的坏习惯,天天交齐了作业;"捣蛋仔"施宇宸、陈宇鹏改变了任意违纪,随意捣乱、常讲粗言的不良习惯,受到老师与同学的好评。作为他们的朋友,作为他们的良师,我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而自豪。
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你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吴同学是一位特殊人物,从小失去母亲,缺乏母爱. 她像个别同龄人一样,贪玩好吃,不求进取。纪律松懈,学习上忽冷忽热。她不服父亲的管教,对老师的批评也毫不在意。休息的时间,她很少呆在家中,常逗留在别人家中玩或与校外的朋友到外游逛。她常常叫同学买零食请自己吃或伸手向父亲要钱。家里的经济条件满足不了她,于是,她想到了骗,她出歪主意,诱导关同学一次又一次以学校收费的名义骗取爷爷、奶奶的钱,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在骗取钱的过程中,吴同学负责执笔仿写学校的收费通知书。同学都说她很坏。面对这个复杂的孩子,我该采取什么态度和转化方法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分析,看知道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说敢干,自尊心极强的人。在学习、劳动和与同学交往等活动中表现出严重的情绪化,喜欢的事愿意干,不喜欢的事则不愿意干。她精力充沛,喜欢热闹,但缺乏家庭教育,父亲又是个半文盲,对子女的管教长期采取粗暴的方法,动车止辄,致使吴同学产生强烈的反叛倾向。另一方面,法制观念薄弱,自控能力差,行为偏激,容易越轨。
鉴于上述的分析,对吴同学的辅导,如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她,只会挫伤她的自尊心,抑制她对工作、学习上的热情,令她不能抬起头来走路,甚至走向极端,迷足深陷。只有用爱心、真诚打动她,用信任支持她,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感化她。为此,我亲自走访了吴同学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家具和零乱的环境.我知道,这是一个在市镇里较贫困的家庭.在与其父的交谈中了解到,吴同学日夜都不愿呆在家中,不愿做任何家务,也不爱看书学习,喜欢与某些同学家庭作比较,羡慕他们的富裕生活.她经常向其父索取零用钱,满足不了她就发脾气,甚至摔东西.父女对抗,,她的反抗情绪越烧越旺.
找到结症所在,我毫不客气地指出其父的教育方法欠妥当,提醒他对孩子的教育应做到勤劝勉,多引导,少斥责.尤其是女孩子,更应该多关心她的生活和交往的问题.接着,我和吴父、吴同学一道,订出自我管理的措施:一是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二是每天收拾用品和每一周拖地两次;三是制定学习计划;四是按时回家,外出打招呼.最后,我和吴父达成共识,每个月末用电话交换情况,以便及时做好辅导工作.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吴同学,单靠几条措施就行了吗?我想,用心换心,才能达到心灵的碰撞,才能在她内心深处产生接受教育的共鸣,才能有效地开展指导工作.在与她长达35分钟的促膝谈心过程中,我先让她详细讲述自己家庭的情况及对家人的看法,然后我顺藤摸瓜,了解到平时她与什么人来往,喜欢干些什么事,有什么爱好.我利用亲情的力量打动她,让她明白自己的家庭与别的家庭不同.父亲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用得不当.但他又当爹又当娘,多不容易.家里收入少,开支大,处境十分艰难.因此,作为女儿,应该学会容忍,学会体谅.作为家里的一分子,应该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例如,煮饭,拖地,整理家居等,以减轻父亲的负担,做一个尊敬长辈的孩子。我引导她合理地使用时间,多看课外书,借此增长知识.在交谈中,我让她明白处于她这种敏感好奇的年龄阶段的人容易犯错,不需要背上思想包袱,应该正视缺点,改正错误,不要允许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否则迷途而不知回头,就会铸成大错.我还让她清楚地知道,她引诱同学并参与多次骗钱的行为是属于违法,如果让自己的行为放纵下去,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我还为她讲了许多本地区活生生的罪犯事例,告诫她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自觉遵守社会法律,才能成为守法的公民.也许我的真诚和关怀打动了她,也许她的心灵在悔疚的冲刷中澄清。她惭愧地低下了头,含着眼泪说:"老师,我知错了.今后,我一定改!一定改!"
为了使她彻底抛掉思想包袱,抬起头来走路,我以老师宽厚的胸怀与信任,激励她重拾自信心.我让她每天负责布置作业,协助科代表检查作业部;让她当学校的卫生员检查卫生;让她辅导一个语文成绩比她差的同学,体现自己优异的一面.课外,我有目的让她组织一些同学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一看到她有点滴进步,我会不失时机给予表扬、肯定.
就是这样,我以信任及做人的责任感支撑她勇于改正错误和堂堂正正地做人的信念,让她在感动与发奋中不断战胜自我,提高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班主任真正做到无条件地关注学生,对学生倾注满腔真情,学生必有所感知,而学生一旦感受到班主任的爱心,就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心.
对吴同学生活上的关心,无疑是给她的进步增添了催化剂.为了让她安心地学习,热情地工作.我把她的实际情况向学校反映,同时要求学校减免她在学校的一切费用.在学校的体恤下,对她免收校内的一切费用,并且向上级反映情况,为她申请助学金.据同学反映,一直以来,每次学校组织外出活动,她都拒绝参加,原因是家里拿不出钱.为了让她在升中前参加集体的出游,我带头掏钱支助她出游,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也纷纷解囊.同学们的热情使她高高兴兴地踏上一次难忘的旅程.师生们的关爱与帮助,再一次感动了她.
对老师的批评与耐心说服教育从来不屑一顾的吴同学,经历了心灵的洗礼与行为的努力改变,进步显着.凡是认识她的老师和同学谈起她,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她变了,变得越来越可爱."的确,教师耐心的教育和真诚的帮助,同学的友爱和关怀,打动了她的心.她变得自觉,变得有礼.班上,活跃着她大胆发言,工作主动卖力的身影;家里,她再也不当野孩子,而是当好比爸爸的乖女儿.她的家长亲自跑来学校道谢,她的改变,进一步证明,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倾注爱心,真诚地,不厌其烦地关怀和帮助学生,做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促使学生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