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当前,电化教育事业又进入以建立教育台和卫星地面接收站为标志的第二个发展高潮。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有必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一、电教十年的成绩
1、建立健全了电教机构。一九七八年我校成立电教室。一九八一年批准成立电教中心,属系处级教学单位。并在各系及各单位成立了电教室或电教组,包括以成人教育学院、图书馆、干训中心、附中、附小、幼儿园在内共有23个单位。各系电教工作主要由各系领导主管、由校电教中心在业务上和技术上进行指导、从宏观上进行管理,使我校电教工作的开展有了组织保证。
2、充实和加强电教人员。形成了一支开展电教工作的队伍。1978年只有五人搞电教工作,现在全校有电教人员8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3人、二级导演1人、讲师和工程师14人、助教、助理工程师24人、技术员4人。除专职人员外全校还有一大批教师主动地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3、购买了一大批电教设备。为开展电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全校现有三管摄像机五台、3/4时编辑系统五套,1/2时编辑系统三套,小1/2时一套。特技效果发生器四套,两个演播室、录像机29台、放像机30台,电视讥、监视器120台,收录机295台,幻灯、投影器146台,电影放映机20台、照相机457部,电教中心、教育系学前电教中心和图书馆,均有摄、录、编系统,有三套语言实验室。全校电教设备价值已超过二百万元。
4、收集、整理、录制和制作了一批电教软件。全校现有有声资料录音带4276盒,电影133部。录制了一批质量较高,使用面宽,效果比较好的电视教材。如本科教材《陀螺与回转仪》、《四川兴文喀斯特地貌》、卫星电视教材《中学化学教学法》和《汉语写作》、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川菜、点烹饪艺术》,成人教育教材《教育学》、《古代汉语》等。电教软件的总值已达26万元以上。
5、全校安装了一套全频道闭路电视系统(用户3000户)和卫星地面接收站一个,价值30万元。每个系科、各教学楼,校内各办公室均安有用户盒。可同时播放十套节目,90%以上时间用于播放教学节目。使录像教学完全进入了课堂。除此之外我校还为各单位各系购置放像设备,共建有22个放像点,使各系各单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放像,开展教学活动。
6、积极开展电教科研和电教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有硬件成果九项,其中有四项通过省级鉴定,有三项已投入小试和批量生产。电视教材有11部获全国和全省奖励。为促进电教事业的发展,为振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校于1988年经重庆市科委批准成立了电教科技咨询服务。十年来通过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已创收30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弥补电教经费的不足。
7、创办了电化教育系,培养了一批电教专门人才。一九八四年国家教委批准我校开办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以来,已先后招收五届学生,去年已有四十名毕业生走上电教工作岗位。今年暑假又将为社会输送36名毕业生。电教系开办以来已开出课程34门,(其中公共必修课8门,基础课和专业课8门,选修课8门,已建实验室七个,(常规电教、摄影,电子电路、电视原理、电视设备,电视教材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实验室)。共开出各种实验113个。教研室三个,资料室一个,有各种图书二千多册,期刊52种。已编写教材、教参共39种。从师资,教材、实验室、图书室资料等方面已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具备较好的办系条件。
8、成立了音像出版社。1988年10月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我校成立音像教材出版社。经过积极筹建出版社已初具规模。现有专(兼)职人员35人,编辑部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教授19人,拥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30万元。现已出版录音、录像教材20种,产品已销往全国,反映较好。
二、我们的具体作法
1、领导重视是关键。我校十年中更换三届校长,每一届校长都重视电教工作。原任校长在电教机构的设置上抓得早,使我校1981年就成立了电教中心,在四川和西南地区高校中属最早成立的一批。并明确规定属系、处级教学单位。从物理系抽调一名副教授和一名副处级干部分别担任电教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同时在人员编制、经费预算、设备购置等问题上都解决得比较好。第二任校长在办电教专业上决策果断,采取了有力措施,在原有电教中心的基础上办起了电教专业。第三任校长在办电教系和音像教材出版社上非常支持。我校电教十年,主要办了三件大事,建电教中心,办电教系,成立音像教材出版社。十年来,电教人员增长16倍,电教事业费平均每年五万元左右,电教设备费平均每年20万元左右。这些都与校领导的重视分不开的。凡是碰到困难和问题时都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使工作能顺利的向前推进。
2、坚持电教为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从我校电教工作一开始,我们就坚持电教必须为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坚决贯彻执行电教局的指示,电教设备,只能用于教学。十年来我们的录像设备没有向外单位租用过,未经学校领导批准音像设备一律不外借。也没有搞过营业性放像。闭路电视台两年来在周末、假节日已播放898部电视片,用去租金1.5万元,没有放过一部违禁片。这就保证了电教设备用于教学、服务教学。在开展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我们还运用电教手段开展思想政洽教育,录制的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近30场,播放100次以上,观众达10万人次以上。我校开展了两届军训,每次我们都利用闭路电视进行军事知识教育。配合党委组织部开展对党员进行教育。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我们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有关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节目录制下来,在闭路电视上反复播放,组织师生观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89年底,我校闭路电视台被评为校先进单位。
3、坚持校、系两级办电教,充分发挥系科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我校的电教工作,除全校电教中心外,系科还成立了电教机构。录音带、幻灯片、投影片等由各系、各教研室教师自己制作和使用。电视教材的播放和使用,除由电教中心统一组织外,各系也可播放。校电教中心主要承担电教教材的收集、整理、购置和制作。这样,人员编制、经费、设备购置等由各系解决,比集中解决容易多了。
4、积极培训电教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和业务水平。十年来送出去培训人员共26人次,其中短期培训10人次、学历教育16人次,有16人获得大专毕业文凭。我校电教中心所属50名电教人员有44人是大专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的88%,比原有上升20%。10人中有六人已经评为助理工程师。几年来先后举办了编辑技术培训班和电化教育课教师进修班,培训了110人。1989年,经四川省教委和西藏自治区教科委的批准,举办了两届电化教育专业证书大专班,共招收和培养了107名学员,有77名学员已经结业,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还有30名学员将于明年2月结业。
5、闭路电视台由电教中心统一管理,有利于电教工作的开展。1987年,学校领导决定由电教中心负责闭路电视的安装和管理。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我校的闭路电视系统是全频道,双孔播座传输,信息量大,可同时传送十套节目,有很大的选择余地。除周末、节假日用一个频道播放文艺片外,90%以上的时间可以插放教学片和转播中央、省、市电视台的教育节目。特别是电视教材的播放,能够直接进入课堂,非常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全校播放一次,5000人可以同时观看。两年多来,共播放教学片1169部,观看人数达15万人次,与没有安装闭路电视时相比;播放内容增加三倍,观看人数增加八倍。安装闭路电视后,收集教学资料成倍增长,比过去有很大提高,因而提高了收藏和使用价值。利用闭路电视进行思想教育,开展学术活动、播送校园新闻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电教工作涉及面广,所需经费、设备、人员编制、房屋等,涉及校内外许多部门和单位,和这些部门搞好关系非常重要。要采取各种形式和它们取得经常联系,主动报告情况,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帮助。仅电教经费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资金就达10O万元以上。
7、健全岗位责任制。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我们对电教人员进行定编定岗位责汪制。使每一个人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通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管理办法,领导根据岗位职责进行检查,督促,基本做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
8、电教中心、电教系、音像教材出版社三位一体,有利于电教工作的开展。能充分运用电教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并能节省经费,减少人员编制。电教系培养的人材可以向中心和出版社输送,电教系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可以通过电教中心录制成教材,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电教系、电教中心可以优先选用。试用结果又能很快地反映到出版社,帮助出版社改进工作。这三者互相依托,互相补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由于电视制作设备过于分散,制作人员太少,技术力量不足,因而,设备使用率不高,教材制作数量少,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2、开办电教系后,由于人员编制没有及时解决,经费没有增加,因而对电教中心的工作有所削弱。
特别是对各系电教工作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不够。
3、由于经费不足,电教中心每年购置的电教教材量逐年下降。有的录像片校系重复购置或复制,使用率又不高,产生很大的浪费。
4、录像设备使用年限多数已到极限寿命,更新换代要大量资金,要解决有很大困难。
5、电教用房非常紧张。目前,连教学楼的楼梯口,过道等都已使用,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6、由于房屋紧张,无法解决听音教室,外语听音工作开展较差,满足不了外语教学的需要。
四、今后十年设想
(一)成立西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校电教工作的领导。
(二)修建电化教育大楼,以缓解电教用户的紧张状况。
(三)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学校电化教育工作暂行规程》的要求。认真办好电教中心。
1、搞好电视教材制作,把校内有制作能力的单位组织起来,加强协作,互相支援,为争取制作出更多更美好的教材而奋斗。
2、进一步办好闭路电视台,在原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基础止再增加两付接收天线,达到能同时接收三个卫星上的电视信号。新建文科大楼所有教室都要安装闭路电视、幻灯和投影器,争取做到能同时容纳六千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对原有闭路电视线路进行部份改装,搞双向传输,使校领导和有关处室能在自己办公室电视屏幕上观看教师上课情况。
3、筹建外语调频转播电台,以彻底解决全校外语教学中的听音问题。
4、在原有电教中心资料室的基础上成立电教教材、资料交流中心,全面收集各种教材、资料、实行计算机管理,面向校内、外服务。
5、开设电化教育课程要逐年增加开班人数,使全校四年级学生都能学习这门课。同时对本校在职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使他们会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
(四)认真办好电教系,使它逐步成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为国家培养符合四化建设要求的电教专门人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电教系拟开办电化教育、技术和电视教材制作两个专业,并招收研究生。适时开办函授专科和函授本科。
积极开展电教理论、电教设备、电教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开展电教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
(五)办好音像教材出版社,广泛建立编辑、制作、销售网点,争取出更多更好的教材供各级各类学校选用。
总的来讲,今后十年,我们将以电教中心为主干,以电教系为依托,以音像教材出版社为一个窗口,办好两个电台和电教科技咨询服务部,为教育服务,为振兴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