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知识要点、拓展学生思维

  2009-05-01 13:31:18  
切入知识要点、拓展学生思维   案例  一、问题情境,切入要点。  电脑出示:苹果 苹果  师:从165个苹果中取出97个,你会取吗?  生1:先拿65个,再从100个的一箱中取出32个,这样就取出97个。  生2:我先取出一箱100个,再拿出3个放回65个那个箱子,这样就取出97个。  师:如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切入知识要点、拓展学生思维

 
  案例
  一、问题情境,切入要点。
  电脑出示:苹果 苹果

  师:从165个苹果中取出97个,你会取吗?
  生1:先拿65个,再从100个的一箱中取出32个,这样就取出97个。
  生2:我先取出一箱100个,再拿出3个放回65个那个箱子,这样就取出97个。
  师:如果让你来取出这97个苹果,你会用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纷纷举手,表示第2种方便)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课。
  师:从165个苹果中取出97个,求还剩下多少个,怎样列式计算?请同学们算一算。(学生独立尝试)
  师:除了用竖式进行计算外,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
  生1:我是这样列式的:165-100-3=68(个)
  生2:他这种列式错误,用65减去3得62,所以错,我列的算式是:165-(100-3)=68(个)
  生3:我想问“165-(100-3)”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按照运算顺序应该先算小括号里,这样又变成了先前的题目“165-97”,没有使计算简便。
  生4:我认为“165-97”可以这样想,就象刚才取苹果那样,从165个苹果中先取出100个,这样多取了3个,再把这3个放回去。所以,我列的算式是“165-100+3”,我觉得这样算就能很快地算出结果。
  生讨论简算过程。
  师:下面的题目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如果能,请说出计算过程。
  师逐一出示:
  (1)346-97(结合回答,显示计算过程:346-100+3=249)
  (2)198-74(绝大部分学生把减数74看作80先减,再加上6算得124,也有学生把减数74看作1 00先减,再加上26得124,特别是有的学生把被减数198看作200来计算得126,结果错。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学生大都体会到,在一般情况下把“减数”凑整,能使计算简便,从而悟出“多减几要加几”)。
  (3)543-198(学生普遍是这样算:543-200+2=345)
  师:你觉得什么样的题目能简算?你能举个例子吗?(生列举出类似上面的减法算题,但也有学  生从减法的简算联想到加法的简算,列举出:“345+99”,师趁机激发学生思考)。
  师:“345+99”这题你想怎么做?请试试。(全体学生积极尝试计算后,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交流后得出:345+100-1)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因为对于减数接近于整十、整百的数,我们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数来计算,所以,加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也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数来计算,不过“多加几要减几”。
  三、联系设计、拓展思维。
  ●基础练习
  师:你们不仅学会了,而且是学活了。下面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157+98 (2)199+321
  (通过第(1)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加法的速算方法;第(2)题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加法速算有别于减法,被加数接近整十、整百时也能进行简算,防止学生思维的定势)。
  ●综合练习
  (1)199+198 (2)98+199
(3)199-97 (4)498-198
  集体反馈,对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各自的想法,师对易错点要进行强调。)
  ●深化练习
  黄老师买一台九阳豆浆机用了198元,买一个手提包用了97元。她带300元,还剩多少元?(让学生解答,并让学生充分展示计算过程。对于学生在计算“198+97”时自觉地进行简算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同时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总结全课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反思:
  《加、减法速算》这节课,学生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功感,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找准知识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的问题情境,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是开放的且能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如由电脑出示两箱苹果,一箱100个,另一箱65个,让学生从中取出97个,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取”的方法,结合不同取法的交流,电脑取苹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又深刻地体会到,先取一箱(100个),再放还3个苹果的取法最简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隐含着“多减要加”的思想方法,为学生主动探究加、减速算的算理提供了鲜活的生活原型。
  二、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减法速算”的教学重点则在于学生自己发现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的方法,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由此。在教学中,当学生用巧办法很快地从箱子里取出97个苹果后,我便恰如其分地提问:从165个苹果中取出97个,还剩多少个苹果,你会列算式吗?这一问,学生的思维激发了,面对“165-97”这个算式,许多学生习惯列竖式计算,有的学生借助头脑中的竖式进行计算,也有学生受前面巧取苹果的思考方法的启发,列式:165-100+3=68。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自己发现减法速算“多减几要加几”的算理,与此同时,我并非浅尝辄止,而是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有利契机,顺水推周,放手让学生自编速算题目,结合学生编题中出现的“345+99”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与减法速算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加法速算要“多加几要减几”的道理,并层层深入,拾级而上,从整体的高度领悟加、减法速算的方法。又吻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为这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由此可想,这样的教学,不但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学生学的轻松、学的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
  三、练习设计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
  注意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加、减法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方法的同时在练习设计中不断进行题目变式,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要认真审题,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如最后一道深化题,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有的在计算共用去的钱“198+97”时采用速算法,再用“300-295”时直接口算;也有的先分别算出“200-198”和“100-97”,再把2和3相加。学生自觉地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不言而喻,设计这样的练习,练习量虽少,但其效果远胜于机械重复练习的几十题,因为学生的思维一直伴随着习题的深入而展开,况且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这节课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不断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自己发现知识规律,不仅学会加、减法速算的方法,而且数学思维得到较好地拓展。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