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

  2009-04-30 20:22:26  
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5、6两段顺序

  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

  (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

  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据第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

  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

  扩展: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有关沙漠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竺可桢写的《向沙漠进军》。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场战争,

  那么战场上就不能容许丝毫的马虎,要对自己和敌方都有准确地了解,才能取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准确性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作者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采用了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展开说明,并使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对沙漠有了更准确地把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作者如何构思本文的?

  作者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同学们速读课文,再一次感知课文。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

  (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水源。

  “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向沙漠进军所使用的词语。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同学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动词。

  沙漠进犯人类的动词有:打死、摧毁、埋葬等;人类向沙漠进攻的动词有:征服、收复、开辟等。

  5.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看看它们的不同点。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了。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1/10。以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第1段在表达上,具有准确、简明、严谨的优点。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
 

 第(l)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了。

  第(2)组中也是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

  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

  小结。恰当地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严密,请同学们在

  下列句子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

  ①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这一句中的“全部”、“常常”、“两三次”、“有点”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出风沙危

  害的严重性,表达准确、严密。

  ②我们有计划地向按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这一句中,“有计划”表明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若干”表明成绩不止一项,这样意思也就更明确了。

  ③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这一句中的“充足的”体现出对水源在数量上的要求,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④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这一句子中的“主要”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多方式中的主要的两种,这样表达更准确。

  7.阅读课后练习第四题《沙尘暴十袭京城》,回答以下问题。

  (l)“沙尘暴十袭京城”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2)南方存在着什么问题?

  南方长江水网难保无虞,人们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踏和野蛮汲采是最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3)作者指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修建集雨工程,用以解决或改善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样既节

  约水,又利用了水。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珍惜我们共有的资源。

  (5)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6)同学们交流心得,做两三分钟的演讲。

  (四)布置作业

  1.从书中找出两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2.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3.预习《看云识天气》


下一篇:看云识天气
上一篇:向沙漠进军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