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30 20:14:25  
猫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  3.体会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能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

  3.体会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学习“我”严于律己、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体现了“我”严于律己、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思路结构

课文开头一句话是全文的总起,提示了下文的内容,表明本文要说的是“我”家里几次“养猫的经过”和“结局”。接着按照时间先后写了三只不同的猫,描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遭遇和结局。

  先叙述第一只猫是要来的,它给人带来快乐,但死去,”我“感到辛酸。接着叙述第二只猫也是要来的,它更活泼,是“饭后的娱乐”,但结果亡失,使人怅然。最后叙述第三只拾来的猫的遭遇。它不活泼,大家对它“都不喜欢”,结果遭“妄下断语”的“冤苦”后亡失,我更难过,甚而自责。课文分别用“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的早晨”这类语句承上启下,把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课文最后一句话“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归结全文,呼应开头。

  文章前后连贯、首尾照应,结构严密,条理清楚。

  三、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领全文。结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呼应篇首,结构完整而严谨。

  四、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文章中三只猫,各具特点,各有各的性格。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乱跑,会爬树,会扑蝴蝶,还会捉老鼠。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坐在铁门外边晒太阳。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顽游”,常常“蜷伏”,钻炉火底,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受责打前“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这些描写,表现出几只猫的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五、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中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而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六、着重揣摩描写和抒情

  这两方面都是文笔精华,可以挑选几个片段,引导学生揣摩。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文章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创作,重要的是唤起读者的想像。例如描写三妹用红带逗小猫,作者的描写也很朴素:“它便扑过来抢,又真诚过去抢。”不必再作过细的描写,唤起了

  读者的想像,丰富的情景就补充进去了,读者会同作者一起创造出这只猫的形象。问题在于用什么语句去唤起读者的想像。假如笼统地说“三妹逗它时,它好玩极了,”那是不能唤起读者想像的,大体写出逗的动作,扑与抢的动作,就足以唤起想像,而想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猫》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

  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

  ⑶体会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板书一:《猫》 郑振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的一篇文章《猫》,这篇题为“猫”的文章,实际写的是“养猫”。这点从文章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和文章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以看出来。从“养了几次猫”到“永不养猫”,这中间肯定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读这篇课文,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运用媒体播放范读课文录音。

  要求:①学生在书上勾画生字及生词。

  ②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运用媒体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显示第一屏(如下):

  ⒈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忧郁  怂恿  蜷伏  惩戒  污涩  怅然

  ⒉解释下列词语。

  郁闷  怂恿  蜷伏  惩戒  断语

  ⑵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一。

  显示第二屏(如下):

  思考题一:文章写“我”养猫的经历,可分为几部分?

  ②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思考题一: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及感受。

  2.精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二。

  显示第三屏(如下):

  思考题二:请从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几方面来分析三只猫的特点。

  思考题三: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②同学思考、讨论、发言。

  ③明确思考题二: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二:

《猫》

郑振铎

        来源  样子   性情  结局

  第一只: 要来的  花白  活 泼  病死

  第二只: 要来的  黄色  更活泼  亡失

  第三只: 拾来的  花白  不活泼  亡失

  ④明确思考题三:

  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而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三。

  显示第四屏(如下):

  思考题四:“我”家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思考题五:文章围绕养猫的经过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各自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把三个故事组织起来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②同学思考、讨论、发言。

  ③明确思考题四:

  第一次养猫:当三妹追小猫玩时,“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

  第二次养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的,愤愤的”。

  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的难过”……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我”一系列复杂感情的变化的细节描写,不断地升华。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三:

  感情  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教师点拨:

  文章所记叙的,与其说是养猫的经过,不如说是“我”的心路历程,是心灵的反省,是人对于动物的自责。

  ④明确思考题五:

  每个故事都以猫的遭遇为线索,从三个故事之间“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早晨”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把三个故事串起来的: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波澜起伏。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结尾又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开拓深意,呼应篇首。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四: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猫》这篇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了文章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体会了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的艺术特色,下节课我们将进行精段赏析。

  (四)布置作业

  1.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几方面,来分析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2.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解题要点:

  回答此题,要用“设身处地”的方法去体会、联想。要从课文内容出发。“我”之所以一口断定第三只猫咬死了芙蓉鸟,重要的原因是一直对这只猫没有好感。假如养第二只猫时发生鸟被咬的事,“我”大约会因喜爱这只猫而迁怒于别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从多角度探究文章主题

  《猫》这篇文章文字浅显但蕴含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它的主题人们一直意见不一。指导学生采用探究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归纳文章主题。课后练习对此已有提示,可沿着这个思路去探讨,以期引起争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赏析能力。

  说明: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参考答案:

  ⒈体现了“我”严于律己、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⒉体现了“我”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⒊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⒋表现了“我”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勇于自责的精神。

  ⒌弱小者的悲剧命运具有必然性。



下一篇:我的信念
上一篇:荔枝蜜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