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灯下漫笔

  2009-04-30 20:00:21  
第三册灯下漫笔 ◆设计意图课堂上读散文,多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读,从文章内容到表现手法,从“形散”到“神不散”。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能否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去读,去认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更多地发挥文章在人文方面的影响力,正是本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学生对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认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第三册灯下漫笔

◆设计意图

课堂上读散文,多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读,从文章内容到表现手法,从“形散”到“神不散”。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能否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去读,去认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更多地发挥文章在人文方面的影响力,正是本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学生对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为基础,发挥教师激疑、助学、点拨的作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也是本教学设计意图之一。

◆设计提要

本设计分三步走: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从兑银换钞这一生活事件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鲁迅的历史观。(鲁迅对人类历史的看法与历代史料编纂者有何重大分歧?)3、鲁迅所关心的是什么?(联系有关材料对比阅读,悟出主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安排。主要方式是讨论式和笔记式相结合。

◆设计实施

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

讨论:《灯下漫笔》一文是从一件什么事起笔的?用二三百字简要概括。

明确:文中开篇所写的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老百姓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

点拨:本文以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作为思考的起点,并以此作导火索,引爆一番激烈的议论说理。

讨论:为什么这件事能成为导火索?怎么会从这件事“忽然想到”中国的老百姓“极易变成奴隶”?

点拨:可以从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去找答案。从这一生活现象中鲁迅观察到国民性的弱点,(细读第3段)文中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遭到的折腾作了速写。

明确:老百姓在时局的变化中,在得失的更迭中寻求一份自我安慰,这种心态与阿Q如出一辙。鲁迅入木三分的目光扫视过生活的层面,透视民众的病态心理,进而触及产生这种病态人生的社会背景──“极易变成奴隶”的时代。正是因为鲁迅对民众、对社会极其热切的关注,所以,并不引起平常人太多注意的生活现象,却能触动鲁迅的敏感神经,引起他的切肤之痛与振臂疾呼。

板书:鲁迅的眼力——生活事件——人性 社会 时代

(注:这一步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全文内容结构,又有助于了解鲁迅。)

2、鲁迅的历史观

讨论:鲁迅对历史的看法持什么态度?与历代史料编纂者和封建知识分子有哪些重大分歧?讨论时注意抓信以下词语:第6段:恭读、审察......高超、所谓......一流、咱们向来就很好。

第10段:发祥、发达、中兴、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

明确:鲁迅主张把人类历史定位于两种定义:(板书)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激疑:(1)这两种时代中老百姓的命运如何?

想做奴隶而不得 等于牛马的价格

暂时做稳了奴隶 奴隶(是人而非人)

(2)这两种时代的共同点是什么?

老百姓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和自由。

3、比较阅读

(材料一)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材料三)为了有更多的抨击黑暗的阵地,鲁迅于1925年4月创办了《莽原》周刊,作为《京报》的副刊发行。鲁迅深深感到文坛上“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想由此引起新的一种批评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两地书•一七》)鲁迅自己起了带头作用,他发表在《莽原》上的杂文,就都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可以说是“社会批评”的杰作。

鲁迅还控诉和鞭挞了“中国的精神文明”。“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就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繁琐的条款,因此它“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 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在鲁迅这愤怒的呼号中,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思想得到了更为猛烈的发挥。他在写《灯下漫笔》之前的1925年4月,曾写过一篇《〈苏俄文艺论战〉前记》,显示出他已经开始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了,正是吸收了这种新的思想,他的战斗精神才变得更高昂起来。

(摘自林非、刘再复著《鲁迅传》)

思考与讨论:鲁迅的小说、散文我们已学过不少,综观他的作品,尤其注意将这篇《灯下漫笔》和上述材料作综合分析,看鲁迅始终关注的热点话题是什么。同时可将鲁迅对国民悲苦命运的同情与古代志士仁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作比较,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刻画他们饱受贫困折磨的形象,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深刨造成这种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唤起人们关注。与历代志士仁人的同情心相比,鲁迅的同情心更显得深刻、彻底,他不是停留在一般同情的层面上,而是寄希望于青年人的奋斗“扫荡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彻底改变奴隶的命运。鲁迅的同情心出自对人民和整个民族命运的关心,同时蕴藏着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反抗精神。这正是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深沉、独到、彻底之处。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