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友邦惊诧”论

  2009-04-30 20:17:53  
第五册“友邦惊诧”论 教学目的一、学习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  二、掌握课文中反语和对比、排比、反复句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三、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愤恨,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坚决彻底的战斗精神。教学设想  一、理清文章线索,明确其批驳的逻辑层次是:亮出靶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第五册“友邦惊诧”论

教学目的

一、学习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

  二、掌握课文中反语和对比、排比、反复句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三、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愤恨,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坚决彻底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

  一、理清文章线索,明确其批驳的逻辑层次是:亮出靶子,逐点批驳,补录电文。

  二、针对敌论层层批驳,既驳论点又驳论据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学习时应注意体会。

  三、本文语言犀利,爱憎分明,应通过朗读用心体会;复句中关联词的恰当使用,也是学习本文应该留意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预习指导

  一、复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理清什么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二、朗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初步体会排比反复句的作用。

  三、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出文章结构层次。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并理出全文思路,明确敌论及敌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从题目看,鲁迅先生要批驳的是所谓“友邦惊诧”,可见题目上的引号是不能漏写的,它表明这四字是引文,“论”是评论。那么,这加了引号的“友邦惊诧”究竟是什么东西?

三、研习新课。

㈠讨论:本文的敌论点和敌论据各是什么?

敌论点:“友邦人士……国将不国”。

敌论据:“捣毁机关……悉被破坏”。

㈡作者是如何提出敌论点和敌论据的?

  1.学生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鲁迅先生一开始就写道:“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根据下文,作者认为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一些什么?

  2.根据课文的注释以及这一段的有关内容,请说说学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去请愿的。

  3.从历史背景看,学生运动是正义的运动。所以鲁迅先生说,这道理是“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里的“只要……就……”表示条件复句的关联词,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4.当时,东北已经没有学生的安身之地。(齐读:“报上不是说过,……就抢毙吗?”)学生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放下书包来请愿。在如此“可怜之至”的情况下请愿,其结果又是如何呢?齐读“不道……‘国将不国’了”,找出作者表示愤慨的关联词语。

  5.再读“不道……”一句,体会这一复句中作者感情的层次关系。

  6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内容是不是课文里所述的这一部分?你能否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7.一般驳论文的写法总是开门见山摆出敌论,而本文为什么先详细说明学生请愿的背景,最后才引出敌论呢?

  四、练习。

  1.驳论文的写作,要求把所驳的错误说法摆出来,然后加以批驳。这篇驳论的第1段,并不是仅仅摆出对方的反动观点。如果是,完全可以这样来写:

  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国民党政府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文里,还给学生加上许多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鲁迅不是这样写的。请你对照原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不好,原文的写法好在哪儿?

  2.找出课文中运用反语、排比反复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驳敌论点、论据的写法,体会反语和排比反复句的作用。

一、研习新课。

 讨论:作者是如何批驳敌论点的?  

讨论后归纳

(一)分析2——4节  

1.齐读2-4节思考:

⑴.段首作者所说的“好个‘友邦人士!’”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⑵.在对照事实进行批驳后,作者为什么不简单反复“好个‘友邦人士’”,而要加上国民党政府”这五个字作定语,深意在哪里?

  ⑶.鲁迅先生是绝对不会相信国民党血口喷人所列举的学生的罪状的,既然如此,第4段的开首为什么要说“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这样一句?朗读这一段,找出这一段的关联词语。

  这一层用事实作论据,通过对比分析,揭露并谴责了“友邦惊诧”的反动和虚伪。

㈡齐读第5至7段,讨论:

⑴国府认为学生爱国请愿,要求收复失地,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那么,怎样的做法才会使国家像一个国家呢?作者对此作了精采的推理。齐读:“好像……一样。”

  提示:很显然,接照他们的逻辑推论出来的结论,是十分荒谬的。

  ⑵.请注意,这一段共用了十个“国”字,为什么唯独“永远‘国’下去一样”的“国”字要加上引号?

  提示:这里是正话反说,即“亡国”之意。

  ⑶.齐读第5段,体会这一段话中的排比反复句在反驳中的作用。

  ⑷.“友邦人士”与国民党政府主奴关系究竟到了哪种地步?文章在第6段作了专门揭露。齐读这一段,然后体会。

  ⑸.齐读第7段。在前几段已经将反动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这是批驳的第二层,先指出“国将不国”的可笑,进而揭露他们叵测的居心。

  ㈢文章至此,敌论已被驳倒,已取得驳斥的胜利,既然如此,再写第8段又有什么作用?

⑴.齐读结尾段  ⑵讨论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

二、小结全文,练习巩固。

   附:板书设计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