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

  2009-04-30 17:53:23  
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认识主观教条主义的危害。    2、学习正反论证方法,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教学重点:    1、教学目的第二点。    2、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教学设想:       第一课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认识主观教条主义的危害。

  

  2、学习正反论证方法,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教学重点:

  

  1、教学目的第二点。

  

  2、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课文。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

   3.延安整风是对过去几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清算。

   4.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即: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

   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

   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二、阅读课文。

  由学生在课上自读,批划重点,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1.本文作为一个报告是由前言和四个部分(采用“分段标号”的形式)组成,请给四个部分各加一个恰当的标题,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一句话,要求简明扼要。

   2.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又可以找到基本的结构形式,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请按三大块列一个简要提纲。

  3.本文有一个重要论点“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贯串全文,成为连结全文的中心线索。这一论点和全文的中心论题(也可以叫论点)是什么关系呢?这一论点是怎样将全文的各部分材料连结起来的呢?边阅读边思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可用15至20分钟让学生自读作答。

  三、论证结构。

  按照上述提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比较,教师最后讲评归纳。

   1.本文四个部分的概括。

   本文四个部分如加一标题,应当怎样概括呢?

  提示: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概括,允许有学生不同的概括方式,如按实质性概括,以下的答案也未尝不可: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2.本文论证结构。

   本文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如按“三段式”来划分,应该是怎样的形式呢?

   提示:一般地说,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这样表示:

   引论——前言(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第一、二、三部分(具体论证)

   结论——第四部分(结论)

   3.对本文结构形式的认识。

   这样,本文就出现了两种结构形式的不同概括,究竟哪一种概括好呢?应该怎样认识这种不同的概括方式呢?

  本文具有双重身分,一是报告,一是议论文。作为动员报告,分成四个部分是明确、具体而又实际的,这就是前一个行文的结构;作为议论文,它又符合“三段式”论证方式,同样可以找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过程,这就是后一个论证结构。

  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概括方式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分析的。

  究竟哪一个好呢?当然是前一个好。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应该按照作者的行文,去提炼其结构形式,这样贴近原文,清楚明确。

  后一个是把文章的内容层次强塞进“三段式”的套子里。从三段式来看,倒很工整;但从文章本身的形式看,就被支解得很不像样子。引论只一句话,只有中心论题,并无“引”言;本论和结论把四个平列的部分分割了,结尾和开头也很难呼应。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从体会论证结构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议论文都脱离不了议论文的一般模式、即“三段式”;但任何一篇具体的议论文又有其独特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像前人比喻过的那样,凡人均有五官,但每人的五官都没有一个相同的。我们学习的任务,不仅要找到那个一般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辨析出其基本模式的不同“变型”。

   4.对本文思路的探索。

  “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基本观点在文中处在什么地位?起的什么作用?是中心论点呢,还是理论论据?它是怎样连结全文、又贯串全文的?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对本文的思路和行文的结构形式就会有深层的了解。引导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教师暂不解答并总结,可以作为本节课的作业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布置作业。

   1.对本文思路的探索,作书面准备。

   2.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思路、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

   2.对比与其它论证方法的运用。

   3.首括式的运用。

   4.重点语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思路、逻辑顺序及结构。

  对本文思路及结构形式的认识,如果只限于上节课分两个表图示,仍然是不够的,必须在进一步的阅读分析中,弄清中心线索及组织材料的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①“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观点在文中是中心论点,还是论据?

  提示:这一观点是理论论据。

  ②“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怎样在文中贯串并连结全文的?

  提示:“理论联系实际”是本文的中心线索,正是依据这一观点,才安排了“成绩和进步、缺点、比较分析”这样的逻辑顺序,这是本文行文结构的内在联系。

  这样,理解本文的结构形式,必须将行文的顺序与逻辑顺序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领会。

  本文的结构图

  

  (此图可以板书)

  注:此板书的出现应是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沿着提问的回答、结合课文的内容一步步展现出来。“缺点”的右方还可以再提示具体内容。

  二、对比论证。

  1.本文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覆盖全文的、对结构形式起重要作用的一种论证方法是什么?

  提示:是对比论证。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问题的?

  提示(可板书)

  

  正是这两种对比的形式构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

  还有一些具体的对比,学生可进一步在文中找到例证。

  三、其它论证方法的运用。

  其它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例证,

  引证。

  本文论证什么问题时使用例证?

  本文的例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第二部分在写“我们的缺点”时,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用的就是例证。作者用“首括式”将缺点加以概括写在段首,这就便于阅读。作者在三个自然段首分别概括以后,又在下一自然段(即本部分第5段),自己作了更明确的概括,以便过渡到下面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些缺点。这种“分——总——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语言特点。

  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这些特点特别表现在一些词语相对集中的语段里,值得我们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1.重点语段。教师略加分析: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的放矢”的解说。

   “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2.其它成语。

  文中还有很多以上语段未能概括的成语,也应划出并加解释,并作为积累词汇而抄录。

  主要的有: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谬种流传”

  “诸如此类”、“等闲视之”“徒有虚名”

  “万古不变”、“生吞活剥”;

  还有作者独创的词语“言必称希腊”,已成为生搬硬套外国的东西的固定词组。

  3.用词的准确与分寸。

  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如课后练习四中所列举: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这里,用了“日益”二字,就是用词的准确、有分寸,因为二十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逐步地结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还有其它语句: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这里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缺点”得到了强调;先说有缺点,再说很大的缺点,这就使表达的意义有伸缩性,有分寸感。

  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

  用了“一般地说”,表达就周全了,二十年来,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可能没有做过这些工作。

  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而不会适用……。

  这“片面”二字下得好,引用马列词句并不是绝对的不好,反对的是“片面”运用,有了分寸,用语就理直气壮。

  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环节是搞好调查研究。“基础”一词用得准确


下一篇:心中的鹰
上一篇:紫藤萝瀑布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