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

  2009-04-30 17:12:13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 教学设计----陈曼凝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了解《孟子》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5、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

 

教学设计----陈曼凝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四)复习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六)串讲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带读本段,学生朗读。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七)小结

文章的前四段主要写孟子用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八)布置作业

预习最后一部分,思考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教师小结----陈曼凝

1、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效果良好。

2、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整个步骤被打破,虽继续完成教学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同时在处理文章时注重对文章的朗读,因为孟子的文章以气势见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并且采用教师带读的方法,加强学生的领会和朗读。

4、虽然有经过准备,但从上课中出现的问题仍可看出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疏漏,且对文章的挖掘不够深入。如“兵刃既接”中的“兵”,没有细致的分析,误将他归为古今异义,但是兵的古义“兵器”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所以将他归为一词多义会更合适。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方面没有过多的阐述,而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也不够透彻,这在第二课时时补充。另外对于开篇梁惠王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的语气分析有失偏颇,应当在有充足论据的情况下再下定论。

5、由于该班学生较活跃,所以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双边交流,而忽视了一些提问的设计,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变通。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评议----养正中学课题组

评议者1: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对于朗读的分析较细致。应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胜”通读shèng,不需要强调古读音。

评议者2:课堂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注重双边交流,讲解详细,基础扎实。应注意重点字词的引申、板书;教学节奏较慢。

评议者3:声音洪亮,基础扎实。应注意的是“兵”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古今异义。

评议者4:基本功到位,两手抓(既有自我的阐释,又扣紧高考)。应注意的是教无定法,另外对于开篇的梁惠王语气的分析过于主观,还可探讨;同时对于“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还可详细讲解。

评议者5:课堂气氛的控制较好,重点字词都能涉及强调。

评议者6:注意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将他文章的“理直气壮”表达了出来。

评议者7: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文言文的语气、语调、标点的使用,要讲究抑扬顿挫;关键语句的分析应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再深入挖掘,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好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