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爱国主义的天,脚踏语言实践的地

  2009-04-30 17:08:13  
头顶爱国主义的天,脚踏语言实践的地
——名师陈建先《钱学森》教学赏析


  听了陈建先老师的《钱学森》一课,不由得心潮起伏。爱国主义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潜在的情结,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唤醒,张扬人们潜在的善。语文教育是什么?语文教育是充分挖掘文本的育人魅力,净化和陶冶人的灵魂。陈老师的这堂课,是一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头顶爱国主义的天,脚踏语言实践的地


——名师陈建先《钱学森》教学赏析


  听了陈建先老师的《钱学森》一课,不由得心潮起伏。爱国主义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潜在的情结,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唤醒,张扬人们潜在的善。语文教育是什么?语文教育是充分挖掘文本的育人魅力,净化和陶冶人的灵魂。陈老师的这堂课,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在课堂上,孩子们大声地读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动情地唱出《我的中国心》,高声地喊出“我爱你,中国!”,再深情地诉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是孩子们的爱国情结的觉醒,爱国热情的迸发,爱国激情的宣泄!这里,我们明白了“其言皆出于我之口”、“物我合一”的境界了。

   爱祖国是孩子人生画布上应该染上的底色,钱学森在当时祖国那么贫穷和落后的情况下,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多少天之骄子的留学生一去不返,刨去种种客观原因,我想,在他们的人生画布的底色上缺了至关重要的一色,这种颜色应该在孩提时代去着,爱国的种子应该洒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上。陈老师深知肩上承担着育人担子的分量,胸中激荡那颗澎湃的中国心,毅然地带着孩子们走进文本,借助文本,朗诵表白,浓墨重彩挥洒“爱国”两个大字!

   爱国是一方天空,陈老师头顶着这块天空;但爱国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在教学中要有个实实在在的承载,这个承载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爱国的说教是悬空的,陈老师没有悬空,而是脚踏语言实践的地。

   一、语言实践之一——读进去,读出来

   所谓语言实践,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引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再简单的说就是带领孩子读书,反复品味,切己体察,读出文本的味来,读出融入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前者是读进去,后者是读出来。例如,陈老师在指导学生读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句话时是典型的三个层次:即“读——说——读”。①读进去,你看孩子们带着自己读课文的初步认识去读,“我是中国人。……”这是停留在文字层面上的。②说出来,“读了这句话想到什么?” 生:“想到一首歌《我的中国心》。”这是唤醒生活积累。“能唱吗?”孩子唱了,这就激活了生活情感,可以说,此时的《我的中国心》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与文本人物钱学森连了在一起。“唱过后有什么感觉?”生说“想喊:我爱你――中国”,这是孩子内心情感的宣泄,替钱学森发自内心的喊。③读出来,最后回到了读书,“我是中国人……”这里融入自我情感的读,即文本情感与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了一体的读,使这句话富有了丰富的内涵。这一读、二说、三唱、四喊、五读,就是整个语言实践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了“言”,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每个字、每个词蕴含的文字魅力,得了“意”,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

   二、语言实践之二——有效文字训练

   语言实践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的理念支撑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两者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个方面,那么语言就是这一枚硬币。语言实践作为学习语言的主要活动,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文本中文字的训练内容,而且这个内容是语言实践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综观陈建先老师的这堂课,在文字的训练上是扎扎实实的。①有机地强调识字,如“赴”、“裕”字的识写②强调多音字“”兴、“露”字的读音,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③强调词语的理解,如“魂牵梦绕”、“归心似箭”等词语的理解是调动生活积累及文本信息来注释这些关键词的。这是语言实践的词语训练,它与以往的机械训练有着本质区别,表现在解释词意上,机械训练是脱离文本的空洞的定义解释定义,而语言实践中的词语理解是放在课文及学生的生活大背景下进行的。你看,陈老师对“魂牵梦绕”一词的处理是多么的浓墨重彩,就可以知道了。全篇都是在围绕“魂牵梦绕”这个词展开,全篇也都在为这个词作注释。同样“五个师”、“五年的漫长岁月”。这两个常见词的理解,陈老师采用了不厌其烦地“算帐”。如:

   生: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这是说明他是个威力无比的人才。

   师:五个师多少人知道吗?

   生:500人。

   师:太少了!

   生:5000人。

   师:我来告诉你。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五个师多少人?

   生:按甲种师是50000人,乙种师25000人。

   师:至少25000人啊!钱学森至少赶得上25000人!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到这里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要算这笔帐了吧,空洞的数字化成了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的东西。

   同样对“五年的漫长岁月”陈老师的算帐精确到天,精确到小时、 精确到节课 、精确到分秒,多么庞大的数字呀,这样,形象地注释了“漫长”、注释了为什么“归心似箭”、“魂牵梦绕”。

   字词的学习是学习文章最本位的东西,抓不住对字词句的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根本,陈老师不仅是站在地上,而且是把根扎在泥土里。

   三、语言实践之三——让学生得言

   陈老师高举着人文主义的大旗,课堂上奏响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引领着学生深情地倾诉,慷慨地告白;但是他没有忘记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之时,对文本本身写法的学习和借鉴,让学生得言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前面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把握是其中一部分。本课例中还有一处让学生领悟对比的写法也是他浓墨重彩的地方。请看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节写了钱学森的话,还写了谁的话?

   生:留学生的。

   师:为什么要写留学生的?

   生:因为留学生的话正好是个对比。

   师:就是说,留学生的话和钱学森的话正好是个对比,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就更能突出钱学森的爱国心!

   生:一对比,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就显得更坚决了!

   师:那我们找找看,课文里还有没有这样对比的写法?快速浏览一下?

   学生这么一浏览,发现不少运用对比之处,“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是对比,说明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轮船的甲板”和“火箭的舱壁”作对比,说明钱学森归国心切!……这不经意的一个小插曲,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在为文之时的对比意识。

   阅读教学就是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陈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字词句章中穿行,触摸文本跳动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他又带着学生走出文本,或说、或唱、或喊、或诵,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但陈老师的脚是踏实的,因为语言实践这个根被他牢牢地抓住了。

上一篇:书香课堂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