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案设计3

  2009-04-30 16:30:51  
《那树》教案设计3 教材把握 台湾作家王鼎钧在他的散文《那树》一文中,通过一棵大树长期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1)奇特的容貌:粗看它老态、佝偻、但坚定稳固。繁密茂盛;细看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所谓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那树》教案设计3

    教材把握
    台湾作家王鼎钧在他的散文《那树》一文中,通过一棵大树长期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1)奇特的容貌:粗看它老态、佝偻、但坚定稳固。繁密茂盛;细看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所谓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
    (2)可悲的遭遇:尽管大树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可是现代文明的发展对大树生存产生负面影响,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最后因一醉酒司机在树上撞死,被悲惨的锯倒。
    (3)悲愤的感情:文章最后写道:“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被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以叙述结尾,不作议论,好像“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隐隐地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
    (4)深层的思考: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有人认为作者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持反对意见,且看他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王鼎钧的散文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的文章揭露社会种种流弊,引发深沉思考。他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作家,是人生、社会的冷静思考者。文章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审美性,有着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寄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索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味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探究,注重多层对话,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全面挖掘课文多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有收获。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三)德育目标
    (1)反思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2)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
    沙尘暴、干旱缺水、酸雨、温室效应、森林消失洪涝灾害……
    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二、学生分组探究本文
    1.形象分析组:从不同的角度,用“那是一颗的树”这个句式说话,概括“那树”的形象。
    2.情感交流组:用“文章中……让我感到”这个句式说话,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共鸣。
    3.特色品味组:从文章中选择典型的语句和段落品析,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4.模拟实践组:了解社会,收集有关资料,谈感受,做关爱自然,关爱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5.小品表演组:模拟法庭,表演法官对“那树”申诉的裁决。
    三、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第一小组:形象分析组可能从下面几个角度概括“那树”的形象: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
    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象生铁铸就。
    B.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C.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D.大树的本性: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中,即便如此,大树仍然奉献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E.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总结文章的大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小组:情感交流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
    (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 (4)我最为感动的是……
    (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 (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为遗憾的是…… (8)我最为愤慨的是……
    探究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如下。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第三小组:特色品味组
    (1)生动老练简练的语言。
    (2)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3)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4)富有奇幻色彩的情节:注重文章中奇幻的情节的作用点拨,比如蚂蚁王国的故事。
    (5)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第四小组:展示社会上因为不注意保护环境、不注意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故事、新闻、图片等,要求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对人们发出呼吁。写出公益广告词或者宣传标语等。
    预备资料:
    (1)护天护地护花护草护环境,爱山爱水爱林爱鸟爱家园。
    (2)保护环境爱家园,健康生活每一天。
    (3)让绿色走进家园,使生命远离污染。
    (4)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5)绿色深呼吸,阳光好滋味。
    (6)学校是我家,保护环境靠大家。
    (7)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8)我们不可能留住时间的脚步,但我们可以保存时间留下的东西。
    第五小组:小品表演组:模拟法庭上的审判。学生自导自演,要求以保护环境为话题设计一场法庭上的审判。
    四、教师总结
    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也是文化的。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片绿荫吧,让我们用自己的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究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 
    【教学过程】 
    1、(播放VCD碟,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它倒下了……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2、(出示教学目标)谁能给大家朗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明确了本节课的目标后,请三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你们想听哪些同学的朗读? 
    4、欣赏完课文,你有哪些感悟?
    (设计意图:对课文整体感知。) 
    5、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了大树的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可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其实刚才三位同学读的就是这三个部分,同学思考一下,课文是按照哪几个不同的时间来写的? 
    6、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探究课文的内容,也就是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这棵树的?围绕树都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各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7、归纳得很准确。总之,大树的状貌不凡,代表田园风光,大树讲人情、通人性、不利己、只利人,默默的庇护人类,可人类又是如何回报树的呢? 
    8、由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大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而大树最终的命运又如何呢? 
    9、听完以上三名同学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你还有哪些新的感悟?
    (设计意图:再次感悟课文内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0、文章的内容我们探究完了,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11、本文的语言诗情画意、意味深长、值得品味。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言,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12、有人说绿色是属于古人的,只有王安石才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而冥思苦想、百般推敲。也有人说绿是属于前人的,只有朱自清才会对眼前诱人心魄的绿油然而生出“掬你入口”的欲望。可惜现在的我们在书中看到绿,眼前却缺少绿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灰白。的确坏境保护已成了当今社会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请同学把你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坏境保护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13、其实我国的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你了解吗? 
    14、老师也准备了一份资料,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多媒体出示资料)
    15、看到这组另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我想你们还会有好多话要说,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三题,把你要说的话写在日记上。
    (设计意图:迁移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16、的确,我们的社会要发展,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决不应以牺牲坏境为代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共同努力吧。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永远生活在绿色的空间中。


上一篇:那树教案1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