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阅读探究性学习课例

  2009-04-30 18:14:18  
诗词阅读探究性学习课例 湖北省宜昌市“双促双发”课题实验的宗旨是:“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学促进教师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它从一个角度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 目前,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理念,引起了教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但是,作为学科教学目标,它仍处于初创、实验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诗词阅读探究性学习课例

    湖北省宜昌市“双促双发”课题实验的宗旨是:“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
高和发展,学生的学促进教师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它从一个角度体现了探究性学
习的指导思想。
    目前,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理念,引起了教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但是,作为学科教学目标,它仍处于初创、实验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本课例试图在探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对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做一点尝试,以期达到“双促双发”的目的。其具体步骤是:
    一、发现问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
历史和文学艺术各个方面,但很多同学因迫于各种考试的压力而无心欣赏。鉴于此,老师精选少量诗词认真研读,从内容到形式给学生作欣赏演示,以此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围绕诗歌鉴赏存在的疑难提出问题,思考整理,然后用问卷形式收集,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卷内容:你在诗歌鉴赏中存在哪些疑惑?
    问卷反馈:全班每个同学都提出了3个以上的问题,多的有6个,计280多条。
    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对问卷结果分析归类,发现有两方面问题:一是不知怎样读,二是不知怎样表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二者中哪个是关键?通过讨论分析,同学们认为读懂诗歌的内容是关键,只要读透了内容,表达就没有问题。同学们对问卷调查中涉及阅读的213条进行整理,归纳出以下几点: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各自有些什么含义?意象与诗歌主旨有什么联系?
    2.对诗歌的背景不了解,不能正确理解诗的感情基调。
    3.对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了解甚少。
    4.比较含蓄的诗歌读不懂。
    5.对诗歌中的关键语句不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分析。
    6.对诗歌中精妙的字词不会赏析。
    7.拿着一首诗歌不知从哪儿下手。
    8.抓不住诗歌的主旨。
    9.鉴赏诗歌有无规律。
    10.不知怎样把握诗歌的风格。
    11.无法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难于置身作品中去思考,特别容易融入自己的臆断。
    这一阶段,老师主要是启发引导,不宜多插手,更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动脑动手,
以培养其发现筛选有价值问题的能力。筛选的结果,便是下一阶段选题的依据。
    二、选择专题
    把分组整理出的上述专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老师指导学生选题:1.对所选专题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难易要适当,太易则可能没有意义,太难则不易完成;3.论题涉及的范围要小,小则易精;要有价值,有助于提高自己诗词鉴赏的能力。
    三、分组合作
    十多个专题先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让兴趣一致、选择专题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共同完成课题探究,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制定计划:指导学生确定探究目标、规划探究步骤、明确职责任务。
    资料准备:学生动手,据专题可能涉及的范围寻找收集资料。此时可能存在盲目性,应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供资料索引:
    重点书刊:《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唐诗三百首》《唐人七绝诗浅释》
《诗经选注》《楚辞选注》《魏晋南北朝诗选注》《王维诗选注》《孟浩然诗选注》《李白
诗选注》《杜甫诗选注》《白居易诗选注》《李商隐诗选注》《杜牧诗选注》《文学遗产》
《古典文学》《名作欣赏》《唐宋词精选》《中国诗歌发展史》
    诗词鉴赏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宛敏灏、周振甫、程千帆、夏承焘、王季思、霍松林、
马茂元、王运熙、刘逸生、吴小如、李元洛、周汝昌、沈祖 、袁行霈、萧涤非、林东海、周啸天、吴熊和、刘学锴、唐圭璋。
    网上查阅:中国诗词网,中国语文网。
    这些资料是非常庞杂的,学生不可能读完,老师应根据专题提供具体指导,指出哪些资料是必须阅读分析的,哪些是一般性参考的。
    四、阅读探究
    指导学生分两步阅读探究:一是泛读,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力求对诗词鉴赏领域的专家及其鉴赏文章有大致了解。同时把与专题研究有关的重要资料提取出来,以便精读。二是精读,根据专题需要,精选一定数量的鉴赏文章精读。一要读懂鉴赏的对象——诗或词,二要读懂专家学者的鉴赏文章,揣摩专家是怎样鉴赏诗词的,包括:对精妙字词的赏析,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对句子的赏析,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对表现形式的赏析,如对比、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对作者经历思想的分析;对诗词主旨的分析过程等。此阶段应注重阅读思考,做好笔记卡片,以便下一步归纳。这一阶段既要体现合作精神,强调整体意识,又要突出重点,出色完成各自承担的具体任务。
    五、形成结果
    学生占有大量资料后,要指导其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首先是各自对资料进行分析,从怎样读懂诗歌的角度,整理出相关的方法;然后在组内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讨论,对同一问题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再次是由一位同学执笔,围绕专题,根据小组讨论的意见,写成文字报告,重点解决诗歌阅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最后,组内再一次对文字报告进行研究,并提出修改意见,由执笔人修改后形成正式报告。与此同时,各组安排一人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包括选题理由、探究目标、探究过程以及对整个活动的感受和评价。
    六、交流结果
    安排足够的时间交流探究成果。每个小组由两名同学发言,一名回顾介绍探究的过程及体会,一名宣读小组的探究成果。最后把各组的文字报告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分享同学们的探究成果。
    七、检验结果
    通过探究和交流,同学们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此阶段是要求学生用这些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以检验这次活动是否有效。做法是老师提供一定数量的诗歌,让学生用探究中的方法进行鉴赏,并向全班同学讲解。
    收获及启示:
    1.促进了师生观念的更新。老师以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本来就有好奇探究的天性,老师指导得法,学生会形成更强的探究意识,这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2.促进了师生角色的转变。传统教育中,老师的角色是传授者,“传道受业解惑”是其
职责,但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参与者。作为组织者,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协调各种关系,如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甚至与图书资料管理员之间的关系;还要适时监控,如时间监控、质量监控等。作为指导者,要进行选题指导、过程指导、思路方法甚至资料索引指导。作为参与者,老师不能旁观,要参与探究,但又不能越俎代庖,应做好宏观调控。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整个过程主要由学生完成。
    3.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共同提高。老师用新的理念实施教学,吹皱了一池春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能力提高的同时,又会对老师的教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老师的提高与发展。
    4.作为基础教育中探究性学习,其目的不在于探究前人未探测过的自然奥秘和社会人生哲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不能重结果而轻过程。
    附录:学生探究成果片段
                                片段一 关于意象
    1.什么是意象?简洁地说,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把握意境。
    2.主要意象分类及大致含义: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荷花、芭蕉、蓬、萍、梧桐等。
    动物类:鸦、杜鹃、猿、蝉、鸿、雁、青鸟、鲤鱼、鸳鸯、鹧鸪等。
    人造物象类:舟、帆、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笙、捣砧、饮酒等。
    具体意象的含义,如:
    景观类:月(明月、残月、新月、孤月)。多表达离愁别恨、寂寞凄凉。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行为类:(吹)笛、箫、笙。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凉州
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
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3.抓住意象鉴赏诗歌举例
    初次阅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我们就应该搜索出物象。出现在作品中的物象有:
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阳。第二步,就该分析这些物象的特征。藤,是一些枯藤,生命即将终结;树,是老树,已无生气;鸦,在民族文化中本来就是一种凶鸟,更何况是在夜幕将临的黄昏?道,是古道,透过“古”字,我们看到的是多年失修,路基坍
塌,坑坑洼洼,让人难行;风,是砭人肌骨的寒风,不是宜人的春风;马,是瘦马,人骑上去摇摇欲坠,更“载不动许多愁”;太阳,是即将落山的夕阳,金圣叹读到武松打虎一段
“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时说:“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第三步,
就是把这些物象联接起来,归纳物象的共同特征,梳理自己的整体感受,也就是对意境的把握。作品中那些物象的共同特征大致可归纳为衰败、凄凉。“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物象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射,透过这种折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落魄天涯、羁旅异乡、仕途失意,甚至是生意尽亏、学业无成者,前途茫茫,归宿不定的凄苦心境。
(孔敏小组)
                         片段二 联想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诗是语言的艺术,精练是其突出特点;又因为诗是含蓄的,好诗一般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必须发挥联想。一般说来,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是因需要而把已熟悉的对象再现出来。
    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七字,历来脍炙人口,我们初读此词,可能不明其中的妙处,不妨先作一番联想:如果你读过《诗经》,你会想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风习习,杨柳飘飘,似欲牵衣执手。如果熟悉刘禹锡,你会想到“弱柳从风疑举袂”(《忆江南》),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举袂挥手,不胜依依。
你读到“岸”,肯定会联想到江河、烟波、舟楫,也许还会想到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
一沙鸥”(《旅夜书怀》)。读到“月”,你一定会想到花好月圆的喜悦,或者“月圆人不
圆”“月残人亦残”的叹惋。当然,你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联想,当把这些联想和那七个字
联系在一起时,你不得不承认,离别的凄苦已袭上了你的心头。这七字是写景,更是写情;
寓情于景,其味绵长,其意蕴已非七字可道尽,而这道不尽的意蕴恰恰是联想的功效。(刘
玉振小组)
                       片段三 字词推敲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写作讲究锤炼词语,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在选用“绿”字前,据说初写成“到”,改为“过”,又改为“入”,旋改为“满”,但最
终敲定为“绿”(据《容斋续笔》)。这是作者在推敲字词。王国维在读宋祁的《玉楼春·
春景》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是
读者在推敲字词。我们读诗词,应该养成推敲的习惯,用推敲字词的方法来解读诗词。
    李白出川经过宜都名胜荆门山,写有著名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乃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在西部内陆生活了多年的李白,固然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但一旦真要远离故乡,又不能不对故乡产生留恋。这种留恋,李白并没有直说,而是借助江水来表达的。长江之水,由西向东,自然奔流。写水一般用奔、流、泻等,但李白却舍此而用“送”字,自然之水一经“送”字点化,就已不再是水,它已人格化了。故乡之水,千里迢迢,送我东行,依依不舍。水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完全由“送”字道出,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这种“风流”,我们又必须在推敲字词的过程中才能“尽得”。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的诗句。陆游一生“寄意恢复”,但为
投降派所阻,壮志难酬,其情悲愤异常,至寝食难安。“小楼一夜听春雨”便是真实写照。
诗中的“一”并不是数词,而是副词,意为“全”“整个”“都”。从时间看,不是一个或
几个时辰,而是一整夜、通宵。如果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整夜难眠呢?完全是忧国忧民所致。这“一”字,真可谓“一字千钧”。(杨青小组)
                                片段四 知人读诗
    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等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读诗,必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有大致的了解。很多同学熟悉李清照的《声声慢》,并以能背诵此词为荣。但我们也发现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读懂这首词,认为词中所写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的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可是很多同学都认为这个分析是对的,这就是不知李清照经历及思想感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爱好相同,共同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文字资料。但1127年北宋灭亡,李清照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不久,赵明诚因病而死,李清照孤独一人,因战乱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如果了解李清照的这一经历,肯定不会把词中的“愁”仅仅理解为一般的“愁”,这是国破家亡之愁;不仅有愁,更有恨,词的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胡小舟小组)
                              片段五 依“法”读诗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肖涤非先生曾说:“《关雎》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
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1944年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
文月刊》)赋比兴,指诗歌的写作技法和表现手法,由此可见“法”在读诗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除赋、比、兴外,还有以下几方面须注意:    借景抒情和言志。我国古典诗词大多是抒情的,有时也言理,其方式主要是借景或物言
情说理。明此,读诗词才不会停留在景物表面,而是透过事物去领悟其深层的意蕴。韦应物《滁洲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幽草生于涧边,只我“独怜”,舟横野渡,却无人问津,借物抒发了自己欲为世用而不得的
忧伤情怀。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
坤万里春。”此诗借梅花的特点,表达了自己追慕高洁的志趣。
    化虚为实。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较强的内容,往往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直接说它多少大小,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里把“愁”化为具体形象的“烟草”“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
托了愁情。些须三句,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韵味无穷。
    正反对比。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除首句起兴外,其它三句全用对比,强调世道不平,发人深省。杜甫“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也是如此。陆游《诉衷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心、身千里,用对
比将理想与现实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揭示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悲愤。
    渲染烘托。一般的送别诗,都写离愁别恨,缠绵悱恻,黯然销魂,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却无一点缠绵,而是一去不返的悲壮,这种悲壮的艺术效果,很大程度便得益于“风萧萧”和“易水寒”的气氛渲染。最典型而又通俗的烘托,莫过于《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没有对罗敷的美进行描绘,只是写了旁人在罗敷面前的表现,但罗敷的美已不言而喻。
    动静互衬。为了突出某种意境,有时以动衬静,或化静为动。宋朝林逋《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横斜”本是静景,但“横斜”一词却透出梅
的动态神韵,与下句“暗香浮动”相映成趣,写出了梅花清秀高洁的姿质,这是化静为动。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
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声。”作者以禅入诗,用鸟声和钟磬声来反衬欲摆
脱世俗的虚静心境,这是以动衬静。(程佳佳小组)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