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009-04-30 17:59:18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二、 教学重点,难点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三、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五、 教学设想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三、            教学设备

电脑,投影仪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            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之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问所从来,俱答(《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②操蛇之神闻(《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用作助词

① 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蜀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人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孔子云:何陋有?(《陋室铭》)

④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久,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吾欲南海,何如?(《为学》)——“去”

 

练习

 

1、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三)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例如: 

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又,表并列关系

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就”,“然后”,表承接关系

不思则罔。(《论语》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

面山居(《愚公移山》—着,也可不译,表修饰

 

练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而”字。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康肃笑而遣之。(着,表修饰)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4、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四)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①屠惧,投骨(《狼》) ——把

②能径寸之木,为…(《核舟记》) —用

③何战?(《曹刿论战》)——凭借

2.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而”;或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用来

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以致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或为死,或为亡。(《陈涉世家》)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五)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2.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敌(《狼》)——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家(《桃花源记》)——他们的

③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为学》)——其中的

④父利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起指示作用,指乡人花钱或请父亲做客以求仲永题诗这种情况,相当于“这”。

 

练习

解释下列黑色字。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指小石潭)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作为)

3、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4、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5、择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

6、见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他,指陈康肃)

(六)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乡里所患(《周处》)——wéi,被,表示被动关系

②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wèi “向”“对”

楚造云梯之械。(《公输》)——wèi,"替"、"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wèi,“当”、“等到”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义兴人谓三横(《周处》) ——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论语》)——成为

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

④通计一舟,人五,窗八。《记承天寺夜游》)——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七)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从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练习

 

一、选出和“卒之为众人”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B.终为忠臣

  C.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D.始之为人情所患

二、下面“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每个虚词的复习都先由幻灯片显示例句,再由学生完成例句,并且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其中虚词用法的规律,再由幻灯片总结学生所归纳的方法,最后做练习,进一步巩固强化。

   每个虚词的复习都先由幻灯片显示例句,再由学生完成例句,并且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其中虚词用法的规律,再用幻灯片总结学生所归纳的用法,最后做练习,进一步巩固强化。

 

 (八)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收集典型例句,分析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它的用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整理归纳词类用法的一种方法,大家可将这种方法运用起来,那就不必为虚词的灵活多变而苦恼了,而且对今后的文言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九)布置作业

1、  复习掌握本课内容

2、  整理归纳其它虚词,如:“诸”“焉”“乎”“若”“且”“所”等字的用法。

今天我们通过收集典型例句,分析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它的用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整理归纳词类用法的一种方法,大家可将这种方法运用起来,就不必为虚词的灵活多变而苦恼了,而且对今后的文言学习也会很有帮助。

(九)布置作业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