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2009-04-30 19:50:40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选材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精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选材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精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
    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作者介绍
    老舍,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1899年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其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阵亡。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36年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1950年写下了话剧《茶馆》《龙须沟》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受“四人帮”迫害,8月24日投河自尽。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2)本文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
    (3)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写迎新年。
    分三个层次:
    (1—2)写腊八的风俗;         
    (3—6)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7—8)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6)写庆新年和闹元宵。
    第三部分(17)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快速读一读课文,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的初旬—正月十九
    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新年——元宵
    (二)研习“迎新年”这部分。
    1、默读课文,,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这部分作者从几个层面写小年的景象的?
    提示:三个层面:一是商贩的忙碌,二是儿童们的“忙乱”,三是大人们的“紧张”。
    3、第6段写“祭灶王”的习俗时,用的是什么写法?用意何在?
    提示:用对比反映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反映出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现实。用意在于讴歌新时代。
    4、7、8两段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两段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如何体现写作上的详略得当?
    提示:
    ①以时间先后分别写了“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
    ②第7段侧重写“忙”,第8段侧重写“热闹”。
    ③详略结合,“贴对联”“扫房”“穿新衣” “吃团圆饭”等一笔带过,“备菜”则写的较为详细。
    (三)研读第二部分。
    1、默读这部分,说说这部分可分为几层?
    分三层:
    (9—11)写拜年与游玩;(12—15)写闹元宵;(16)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2、默读第二层,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过元宵节的热闹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先将元宵节与元旦进行对比(如何对比的?),说明元宵节的独特魅力:时美,可出来踏月;景美,可出来赏灯;氛围更美,“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自由”。然后写灯,写了灯的数量多,分布广;写灯的用材、形色、种类,突出其“各形各色”。最后又写了孩子们在元宵节的快乐。
    总之,是浓墨重彩,状写元宵节的盛大与热闹。
    3、读“闹元
    (四)研习最后一部分。
    1、齐读这一节。
    2、北京过去和今天的春节有和不同?
    提示:过去,过年跟迷信分不开,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过去的花费用在神灵身上,现在则不必了;过去儿童有“怕神怕鬼”的恐惧,现在则只快活地过年;过去大家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则是凭一年的劳动成果快活地过年。
    3、作者的用意何在?
    作者通过新旧社会不同春节的对比,极其巧妙地赞美了新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流露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与无比的热爱之情。
    4、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五、归纳写作特色
    1、时间为序,条理清晰。文章整体结构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写起,过小年、除夕前,再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具体的节日也是按时间顺序如第一部分的第三层,写“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
    2、口语风格,朴素直白。
    3、运用对比,凸现变化。对比大致有两类:一是春节前后的对比,二是社会新旧风俗的对比。
    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老舍)
    第一部分(1—8)写迎新年。分三个层次:
    (1—2)写腊八的风俗;         
    (3—6)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7—8)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6)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分三层:
    (9—11)写拜年与游玩;(12—15)写闹元宵;(16)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第三部分(17)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写作特色:时间为序,条理清晰。   口语风格,朴素直白。  运用对比,凸现变化。
下一篇:捕蝶者
上一篇:云南的歌会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