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

  2009-04-30 19:23:35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示例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画线词语的理解。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5.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提示:“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了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二、总结

  本文情感基调: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为了充分表现这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这主要表现在:1.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2.概括性,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高度浓缩;3.准确性,用词准确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和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教学设计示例二

黄卓然

  教学目的

  1、 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

  2、 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

  3、 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

  重点和难点

  1.“人”的价格(即真正意义上的“人”)

  2.人的三个等级:

  人

  奴隶(牛马)

  下于奴隶(不及牛马)的东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言:从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再到鲁迅照片的赏析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二) 质疑释疑:

  1. “第一、二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它们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

  明确:

  第一样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第二样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共同本质:始终是奴隶(牛马)。

  2.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明确:

  课文中:五胡十六国、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3.你理解“第三样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明确:

  “第三样时代”即: 中国百姓有“人”的价格的时代,把“人”当“人”的时代,百姓活着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换言之,民主、自由的新时代。

  4.作者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你是如何理解“人”的价格的?

  明确:

  “人”的价格:即“人”的价值,“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质,有“人” 的尊严,“人”的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

  5.文章论述了这样一个深刻而重大的问题,是通过一件什么事引出来的?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明确:

  通过一件日常生活小事(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引出来的。

  “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与“人变成了奴隶贱了身反而万分喜欢”有其内在的相似处: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最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第二课时

  一、目标: 杂文的写法与练习

  二、步骤:

  (一)杂文的写法:

  通过典故、趣闻、寓言、传说引申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古道今,就实避虚,联系现实,针砭时弊。

  如何通过鲁迅所提供的这个“钞票换银元”的故事,提炼出自己的思想?

  (讨论,提问)

  (二)关于鲁迅思想核心的探讨

  鲁迅原名——树人

  鲁迅思想核心——立人

  “树”和“立”是同一意思,都是使动用法,即“使人树”、“使人立”。“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鲁迅一生追求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三)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比较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所蕴涵的感情
附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附2:几个相关概念

  人文主义:肯定人是世界中心,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

  人道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具体为:自由、平等、博爱。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忧愤深广的杂文。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文章最后,寄深切希望于青年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精神实质。鲁迅的思想是如此深邃,鲁迅的文字是如此含蓄,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教师的适时点拨。
 

探究活动

《灯下漫笔》

  1.鲁迅先生虽然把中国的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属于这两个时代的人和事,请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或课外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探究:鲁迅先生处于特殊的年代,他是为了特殊的需要而对中国的历史加以概括的。在中国的历史上还存在着许多为改变这两个时代而创建新的“第三样时代”(这可能不同于文中的“第三样时代”)的实践者和空头理论者。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的初衷或最终目的,但他们的行动和言论确实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希望。

  参读书目:

  (1)汪晖《反抗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

  (2)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3)吴中杰《鲁迅杂文吴中杰评点》,复旦大学出版社。

  (4)朱晓进《鲁迅文学观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河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前景调查

    探究:

  (1)深入广大农村作调查研究,特别重视对那些整天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下,没有第二条收入渠道的农民的情况调查。

  (2)收集资料做纵向的比较。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民的收入同干部、工人、知识分子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相比较,就会发现令我们潸然泪下的故事和事实。

  参读书目:(同“1”)

  3.在这篇杂文中,作家不仅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的特点,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具有劣根性的国民,批判了他们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这种视角可以说贯穿了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的始终。结合鲁迅文学创作的其他形式,如散文、小说等来谈谈这一视角的体现,并比较不同文体的表现角度和方法。

  探究:选取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小说,加以分析总结;有可能的话尽量多读一些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或杂文。

  如:阅读《语文读本》第51篇《春末闲谈》,与《灯下漫笔》进行比较。

  参读书目:同(“1”)



下一篇:语文教案-灯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