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

  2009-04-30 19:21:07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教学重、难点1、情和理的融合。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教学方法1、介绍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介绍法;2、讨论法;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二、解题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可跟随轻声朗读。

②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和文学知识的障碍。

③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采用三分法和四分法来进行结构分析。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四分法:按照文章表现的感情脉络来划分。

第一部分(1~2):直抒胸臆,评价巴尔扎克为思想家、天才、精神统治者;

第二部分(3~5):高度赞赏《人间喜剧》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第三部分(6~9):深情缅怀死者,告慰死者在天之灵;

第四部分(10~12):写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告慰生者化哀为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①要求学生在各个部分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可提示学生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对巴扎克的评价,二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②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③画出这些语句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类语句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比较《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内容总结见第一课时作业部分)。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①“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③“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欣赏雨果的另一篇著名演讲词《巴黎的自由之树》,谈谈它的特点。

3、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