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

  2009-04-30 20:17:1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
周口市第九初级中学 李仲达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


周口市第九初级中学 李仲达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二、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演示文稿1,音效,配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生答)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飞……)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
  4.研读第二节。
  指名朗读第二节。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课堂上来不及提这些了,关于叹息什么,只以“诗人究竟叹息什么,读完全诗,大家自然会有全面的理解”带过。
  5.齐读第三节。“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选环节: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可选环节: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演示文稿:杜甫诗意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作品,链接瞿弦和朗诵录音)
  五、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说明:此设计严重参考了枇杷老师的说课稿:)


[打包下载]   [引用该文]   [发表评论]   [转寄该文]   [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4 07:58pm

  市优质课验收的应急之作。集众家之长拼凑而成。由于规定只有三十分钟,压缩了再压缩,是现在这个样子。
  真的不明白,讲语文课三十分钟的规定是如何考虑滴。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0/15 11:53am

是一堂设计精巧的课,但可能是出于公开课的考虑,单就设计而言,一二三节的逐段学习,

是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意图中的。但作为公开课来说,对课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

难免的。

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题多从学生中来,而且老师能多一些追问,我想,这样控制的痕

迹会降低到最小。
顶部
华山混剑 发表于: 2004/10/16 11:54pm

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非为政府强制拆迁,不幸中的万幸!
燕子去时,有再来的时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时候!
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6 11:59pm

“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我想问上课的老师,你让学生想想自己茅屋破了的想法,那么我也想问问该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问题如果是我自己回答,我会说我不会想到其他类似与我一样受苦的人,我只会想先熬过这一夜,第二天修理,以后在打算去广东打工,挣点钱,争取造瓦房。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7 00:01am

说上面的话不是为了引起矛盾,而是要关注教师人格魅力的建设。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说空话了,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应设计类似的揭学生短的问题来理解文本。
顶部
碧天藉眼 发表于: 2004/10/17 00:06am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这部分很有创意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10:09am


下面引用由毓君在 2004/10/15 11:53am 发表的内容:
是一堂设计精巧的课,但可能是出于公开课的考虑,单就设计而言,一二三节的逐段学习,
是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意图中的。但作为公开课来说,对课堂的控制恐怕是在所
难免的。
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 ...





  半天要验收4节课,所以教师不敢恋栈不敢在提问和答问上纠缠的。
  为了节省时间,甚至考虑过前三节一并说说大意而过,“叹息”“盗贼”“长夜”等“经典”的问题都不要了!
  这节课实际中时34分钟。最后一个环节(朗诵欣赏)本是给“打住”准备的,验收组开恩,播放完毕了。
  其他几位老师的课由于忽视了时间问题,准备内容太多,很多问题根本来不及展开,课件一闪一过。弄得很狼狈。哈!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10:17am


下面引用由华山混剑在 2004/10/16 11:54pm 发表的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而非为政府强制拆迁,不幸中的万幸!
燕子去时,有再来的时候;茅屋破了,有再修的时候!
一屋不修,何以修天下?





书中暗表,
  ——要重买这些茅草,对杜甫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他在《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一诗中说:“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资。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要修葺一下,也得朋友帮忙,如今要重盖,他哪能不急?
(资料见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181页。

  这个问题是考虑到了的。实际上,杜甫如果有足够的银子,干吗还住这破茅屋?住1.3亿的豪宅多舒服!
  哈,学生不给面子,不提这样的问题,老师也就无用武之地喽~~~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10:25a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0/17 00:01am 发表的内容:
说上面的话不是为了引起矛盾,而是要关注教师人格魅力的建设。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说空话了,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应设计类似的揭学生短的问题来理解文本。




  不能把这个看作揭学生短。别说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大多数的成人——包括那些饱读诗书的人——恐怕都无法达到杜甫这种思想高度吧?大伙儿都这么想的话,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比现在美好上多少倍,而杜甫这诗怕也不会千载之下,依然光辉夺目。
  这个问题如果展开,那么学生无论如何回答,都好处理。教师承认自己在这种情形下也只会想到自己,也不算矫情吧?
顶部
草 发表于: 2004/10/17 12:15pm


拜读了絮影老师的课。节奏很紧凑。

导语采用聊天式是否更好。

其实学生应该很熟悉杜甫的,对于作者的情况 作品风格可由学生说出来。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这句很好。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01:16pm


下面引用由草在 2004/10/17 12:15pm 发表的内容:
拜读了絮影老师的课。节奏很紧凑。
导语采用聊天式是否更好。

其实学生应该很熟悉杜甫的,对于作者的情况 作品风格可由学生说出来。
...





感谢草老师的关注。
这是我同事上的课。
导语在上课时作了部分修改,是从跟学生交流中秋节、国庆长假的感受谈起的。因为讲课不是在本校,老师跟学生第一次见面,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必不可少。
相对于一节正儿八经的课,这节课缺少的东西太多了呢。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7 05:19pm

絮影兄还没有达到我的思想境界.

教学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知识的顺利讲解,还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灵,还是其他?不管是什么吧,学生总是本.拿学生来作比较是老师自然而然的设想,基本上不带任何考虑的,但是这非常可怕.我想,还是应该换一种方式,免得学生幼小的心灵自惭而自残!
不跟你罗嗦了,大道理,你是不懂底~~~~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7 09:05p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0/17 05:19pm 发表的内容:
絮影兄还没有达到我的思想境界.
教学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知识的顺利讲解,还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灵,还是其他?不管是什么吧,学生总是本.拿学生来作比较是老师自然而然的设想,基本上不带任何考虑的,但是这 ...





  是没有达到,但还可以想见其高度。:)
  只是,说设计“你在彼时彼境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这么一个问题:“基本上不带任何考虑的,但是这非常可怕”以至使“学生幼小的心灵自惭而自残”,真玄,而且真吓住老哥了。
  不排除是哥哥错了的可能性,容我慢慢悟来。
顶部
2010zhang 发表于: 2004/10/17 10:16pm

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引用:“若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让问题多从学生中来,而且老师能多一些追问,我想,这样控制的痕迹会降低到最小。”

请教:如何让学生自己提问,他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去提问??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0/17 10:38pm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塘边初中 毛志远 俞明建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向学生提问,而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的能力,而学生也习惯了听记、读答,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从来(或很少)对老师和书本产生过质疑,问题意识严重缺乏,又如何谈得上创新呢?又如何能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呢?
因此,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养成问题意识,正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作了些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加强思想认识,使学生重问、好问。
根据学科特点,语文教学尤其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质疑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发学生思维,化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明朝陈献章提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应让学生认识这一点的重大意义,着力启发突破 。要让学生深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习过程中不仅应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动发问、积极探索是大胆创新的前提。“学者须疑”,学者必疑,学生在探索中不时产生疑问,才能不时地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而实际上,我们教师总习惯于把课前就设计好的问题在课堂上抛出来,好让学生理解,这客观上养成了学生被动、依赖的心理,而忽略了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爱因斯坦语),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诱发学生养成主动思索质疑的习惯。每篇课文的学习,课前预习阶段可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两个问题;课中安排一些质疑环节;课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里,从平凡无奇处,从司空见惯中,从理所当然间多加发问,去开启智慧之门。
要让学生懂得:经常发问,思维就会更加敏捷,反应就会更加迅速,理解就会更加透切,能力也会得到更快地发展提高。从而让学生养成重视发问、好于发问的习惯。
二、创设有利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而问题就来自于好奇与思索。要利用好文本所拥有的丰厚博大的人文意蕴,感染熏陶,去吸引学生,感化学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抓住小说的人情悬念,散文的思想意境,戏剧的场景冲突,诗歌的风韵音律,去激起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好奇 ,引发学生 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的问题想问。
学生有问题想问了,但较多的是缺乏胆量,具有畏惧心理。这当中既有一向少于思索,不提(或很少提)问题的通病,也有惧怕一旦说错引来众人嘲笑的心理障碍。针对这一状况,应大胆鼓励学生,要有勇气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告诉学生:课堂本身就是出错的地方。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课堂上谁都不提问题,谁都不出错误,那还需要老师吗?有问题师生一起来探讨,有错误大家一起来指正。对能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的同学,要细心呵护他们敢于质疑的心理。不论问题是深是浅,是否有价值,都应给予肯定;要多发现和挖掘学生质疑中的闪光点,不时地进行表扬激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及异想天开的设想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眼光和会心的微笑,而不能横加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从而构建心理安全区域,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大舞台的演员,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个引导者、主持人,是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不是什么权威。教师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具有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索,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活泼、互动、和谐的有利情境,还学生以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问难,促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想探究问题,让学生敢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并能放心大胆地站起来,无所顾忌地说出来。这样,要比教师讲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查找思考、讨论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机会,而不是等什么权威来给他们做定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重视方法指导,使学生会问、善问
学生敢问了,多问了,我们呵扬并赞赏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又要重视问题的质量。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适当进行筛选、整合,启发诱导学生来评鉴、判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评议,去粗取精,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问难中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疑处见疑”,等等。人时学生难免会说出个别逾越了道德底线,或有悖于正确的价值以观念的想法,教师应该说“不”。从而强化学生提问的质量意识,在元认知的层面上,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问题水平。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走出单向思维的死胡同,学会进行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既能按定势、惯性思考,也能变向、换位思考。使学生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也有“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向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讲解要得法、精当,更多的是要点拔、引导,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见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本人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诱发学生,引导学生发问。
1、课文题目开导思索。很多课文,我们可以单刀直入,抓住课题,让学生多作解析,引发一些问题;再围绕提出的几个好问题去阅读课文,使课文阅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连续性。例如《陋室铭》的教学,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结果学生就提了“题目中的‘铭’怎样理解?”“文章是怎样描写陋室的?”“陋室有什么值得颂扬呢?”“作者笔下的陋室简陋吗?”、“作者有怎样的生活情趣?他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已经抓住了文章的学习要点。“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就简易快捷多了。这样,以题析文,能激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学习文章引路,引导学生探索。
2、课文内容展开自问。具体讲析内容时,教师不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问,提出问题,再共同开展讨论分析,作出解答。如《白杨礼赞》第七段的精读,分层之后让学生自提问题。第一层,学生就会提出:“‘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样的内涵”、“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白杨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第二层,学生也提出了“白杨树有哪些象征意义”、“一步步(或一句句)是怎样揭示的”“这几句话为何能产生这么好的效果”、“为什么可以这样象征”等问题。尔后展开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课堂上学生讨论生疑、质疑索明,自主解决问题,学得主动、积极、有效、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