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四册第22课虎丘记

  2009-04-30 19:11:40  
高四册第22课虎丘记 虎丘记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 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
3、 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二、 教学重点: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 教学设想:
1、 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高四册第22课虎丘记

虎丘记

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 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 
3、 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二、 教学重点: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 教学设想: 
1、 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翻译全文,教师点出重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体会本文独特的个性。 
3、 安排一教时。 
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简介: 
1、 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著有《袁中郎全集》。与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为反对复古(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说)。(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其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其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2、  虎丘与虎丘记: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作者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次。而后写了这篇游记。 
(二) 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 
1、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 
(1)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 而中秋为尤胜(尤其超过平时) 
(3)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4) 莫不靓妆丽服(与“靓女”比较) 
(5) 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像丘那样,像云那样) 

(6) 布习之初,呕者百千(讴,唱歌) 
(7) 一切瓦釜(比喻的说法) 
(8) 属而和者(注音) 
(9) 竹肉相发(借代) 
(10)、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 
(11)、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 
2、 学生翻译一、二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修正。 
3、 分析第一节: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虎丘游览盛况) 
(2) 分几层来写?分别写了什么?(两层,以“而中秋为尤胜“为界,之前总写,之后以中秋为例,具体写。) 
(3) 前后两层分别从何角度来写?(第一层,从时间“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间“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两个角度来写。第二层,从“概况”(“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长卷”(“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三个角度来写。 

(4) “概况”“长卷”“全景”分别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概况”是“面广、人多、场面大”;“长卷”是“人多、乐器多、酒多”;“全景”是从“形、色、声”三个角度比喻夸张。 
(5) 本节文字所写场面可以用哪个字概括?(“乐”)。表面上写游览之盛况,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民之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6) 小结:本节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虎丘游乐图。 
4、 分析第二节: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 
(2) 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完成课内练习,填写表格。 


(3)本节文字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4)小结:本节文字层次清楚、引人入胜地描写了斗歌场面。 
(三) 简要指导阅读第三节: 
1、 学生翻译第三节,教师及时纠正。 
(1) 最可觞客(适合) 
(2) 晚树尤可观(暮色中的树) 
(3) 仅虞山一点在望(修辞方法分析) 
(4)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用……的方法) 
(5) 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建祠供奉) 
(6) 而病寻作(不久) 
2、 分析: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简介了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 

(2) 各抓住了其什么特点来描写?(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 
(3) 表达了何种感情?(本节文字写了“景之美”,抒发了钟情山水之情) 
(四) 要指导阅读第四节 
1、翻译第四节,教师及时纠正。 
(1) 吏吴两载(做官) 
(2) 迟月于生公石上(等待) 
(3) 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官吏)(差役) 
2、 分析: 
本节文字作者发了怎样的议论?(乌纱之横、皂隶之俗)此议论缘何而发?(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鄙视官场) 

(五)引导学生体会“公安派”散文的特点。 
1、“不落格套”“个性”: 
(1)并非某次游览的记叙,而是六次游览的总记。景点是介绍性的。 
(2)不是先写自己之游览,而是先写民之游。游览主体在第三节才出现。 
(3) 自己的感受于百姓的快乐之中。 
2、“真情”: 
(1) 依据第一、二节体会作者对百姓“游览、斗歌之乐”的由衷赞美之情,自己“与民同乐”的渴望。(“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竞以新艳相角”“摇首顿足”“听者销魂”) 

(2) 依据第三节体会作者对虎丘美景的赞美之情,自己钟情山水的人生追求。(“最可觞客”“晚树尤可观”“仅虞山一点在望”) 
(3) 依据第四节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鄙视之情,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余幸得解官”) 
(4) 此文与一般“公安派”散文有所不同,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的揭示)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 给下列词语的用法归类: 
A、 冠 B、蔀屋 C、樽罍D、新艳E、瓦釜 

F、竹肉G、荇藻H、乌纱I、皂隶 
(七)板书设计: 
“个性”————“真情” 
游览之盛——乐——与民同乐 
公——独抒性灵——斗歌之乐 
安——景色之美——美——钟情山水 
派——不落格套——游后之感——憾——鄙夷官场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