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2009-04-30 18:57:41  
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设想:1.采用“自读——讨论——评讲”的方法。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2.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自读——讨论——评讲”的方法。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2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             导入新课:

1、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它饱含着泪花。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欲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儿豆腐,京味儿真美,我带着那童心,带着思念么再来一口大碗茶。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

“故乡是北京”图片

2、让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二、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等。

三、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讲析课文:

1、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哪三个方面,全文是对这三方面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择的不同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渲染刻画的?

①三个方面——“清”、“静”、“悲凉”。

②选择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

(第3—11自然段)

2、第一部分 “总起”。




        ①北国之秋   感受:“清”、“静”、“悲凉”

总起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第二部分

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秋蝉的残声;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①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②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这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这是秋雨及后话秋凉的场面图,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⑤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记叙       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    ②秋槐蕊

 “静”    ③秋蝉

 “悲凉”  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深化) 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4、第三部分

     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         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

    运用了比喻,哪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         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

5、归纳总结:




故都的秋

 1、总起    ①北国之秋   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分写    记叙       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    ②秋槐蕊

             “静”    ③秋蝉

             “悲凉”  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深化)     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总括      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

        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

五、             课堂练习:

1、下列对《故都的秋》一文所作的分析,说得完全正确的项是(         )。D

A、描绘了故都的槐树、红叶、秋风、秋雨等秋色,抒发了作者健朗、深远、充实的思想感情。

B、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

C、描写了北国的秋色及人的活动,对“秋”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字里行间透出了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

D、描绘了故都的秋色,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貌,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感。

2、第三自然段中写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其中画线处的景观是作者一直萦绕心头的、课文中为什么不予以详写?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B

A、这些景观乃故都的秋的组成部分,不简笔带一下,“秋”景便不完整。

B、这些景观与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无直接联系,作者略带一笔是为了映衬,故不予详写。

C、这些景观早已为其他名家多次写过,要写出新意来很难,故一笔带过,不予详写。

D、这些景观虽然都是秋色绝佳的体现,但全部详写,文章显得芜杂,故作者忍痛割爱。

六、             布置作业

1、请你写出有关“秋”的四个名句。

2、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春天的几处景物,写成片段,要求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下一篇:富春江上
上一篇:六国论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