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网友来稿)

  2009-04-30 17:36:53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网友来稿)
朱兵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 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 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 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网友来稿)



朱兵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 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 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 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 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  自主研读

四、 教具:实物投影。

五、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二、 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 研读课文1——14节

(一) 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二) 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三) 学生质疑;

(四) 教师点拨归纳:

1、 词类活用:

(1)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我)闻;

(2) 无以,则王乎?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 特殊句式:

(1) 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 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 重要句子翻译:

(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E.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  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四、 作业

1、 诵读课文;

2、 记忆重要的词句。







《齐桓晋文之事》(第2课时);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疏通15——35节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 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 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词语;

2、 翻译重要的句子;

3、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 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 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  自主研读

四、 教具:实物投影。

五、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1、 重点词语;

2、 重点句子(倒装句);

3、 句子翻译;

二、 疏通15—35节大意;

1、 学生自行翻译;













2、 学生质疑;

三、 问题讨论:

1、 教师提议并引领学生把齐宣王所有的问题都挑选出来,对其进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线索,反观孟子的理论论述过程。

——从齐宣王的问题变化可以看到他的关注点的变化,由此可见,孟子的诱导重点不断深化。

2、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臣未之闻也”呢?

——(1)齐宣王问“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3)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板书: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迂回论战、弃异求同)

3、 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气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板书: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4、 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1)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



















































恩、制产还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谕,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

(3)“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书: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动——“推恩”(乘虚而入  由近及远)

5、“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宣王去“大欲”的?

——(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3)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板书:

第四部分:只有实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明知故问 步步紧逼)

(4)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书:

第五部分: “保民而王”的措施——“制产” 

 

四、 课堂总结:

全篇的主旨:说明

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

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作者邮箱: jszb52@sina.com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