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教案3

  2009-04-30 15:17:54  
《西江月》教案3 《观沧海》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西江月》教案3

    《观沧海》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点评:教学这首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诗的内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在岁残腊尽之际怎没有思乡之愁呢?老师在导入语里已经给这首诗定了感情基调。教学中的读、品都是围绕这条线进行的。第二,从诗的形式。这其中抓了两个宇:读与品,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品字眼,也是为了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划音节找韵脚,弄清楚格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
    《钱塘湖春行》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让人醉心于西湖美丽的景色,心向往之,去领略一番她的神韵。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深。
    师: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出小孩子欢快的叫跑声,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到了湖面上划船戏水的喧闹声。那时候的船应该是木制的,船上应是一对对情人在谈恋爱。
    (笑。)
    师:想像丰富,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能如现在这样自由。还能够听出什么来?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与三两个好朋友,迎着风在湖堤上欣赏湖光山色,好不惬意。
    生:我听出几个小燕子在树上争食,老师,您听,燕妈妈还在轻声地说:“孩子们,小声点,别急嘛。”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春天的花的香气进了教室。
    (笑。)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切实际,同学们的文学感悟能力很强啊!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有绿和白。
    生:还有:“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冰”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师: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春天吧!我们接下来,看多媒体画面,请先用口头表达,然后用笔去写。
    (略。)
    师:七言律诗从音节上划,形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请同学们划一下这首诗的音节。(学生听录音,再由一学生范读,学生竞背。)
    点评:这节课从“听”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这节课从“看”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写作能力。最后出现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先看画面说,说出画面的诗情来;然后写,写出画面的诗味来。
    《西江月》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首诗,体裁各异,有古体诗,有近体诗(即格律诗);内容不同,有描写景物,有抒宏愿壮志,有叙个人情怀。下面我们要学一首词。词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作,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上饶黄沙岭的途中,所看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所感受的情绪。请同学们先读词。
    (学生读词二遍。)
    师:我们先说说对这首词的总体印象。
    生:这首词不是写战争,也没有反映政治斗争,而是在写农村夏天丰收的景象。
    生:我认为回答不太准确,因为词中没有说亩产多少,而只是说了“稻花香”,这应该是稻谷打苞扬花的时节,根本没有收割,哪里又谈得上丰收呢?
    生:词中不是有“丰年”二字吗。
    师:读书要注意细节,其实这两个同学的观点都有道理。如果把“丰收的景象”加一个词,你们认为加一什么词呢?
    生:在望。
    师:好,即将丰收的喜悦表现出来了。你能从某一个视角说出一个画面吗?
    (学生读词。)
    生:皓月当空,清风徐来,乌鹊惊鸣,蝉噪静夜,远处传来一片青蛙咕咕声,那乘凉的农夫在相互说着今年的收成。这是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
    师:用诗的语言去说词,真正了解其中的滋味。
    生:我认为还有一幅,茅店躲雨图。
    生:我认为都不对,因为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时间流程,它是由多组镜头组合而成的,如果我是影视导演,应该由多个画面去表现词中所写的内容。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思路开阔,还想到了影视技术。好,我们再来读词。
    (学生读词两遍,老师放录音。)
    师:清一个同学示范读一下,老师再范读一遍。看谁能把这首词背下来。
    (师生先后范读,学生再读,背词,检查,并教学生划分词的音节。)
    师:课后留一个作业。请你用优美的语句来叙述这首词的内容。
    点评:说画面,是这节课的特色。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先是说总印象,在说总印象时,师生共同探研,教师引导,理清词的内容。再从多角度去说画面,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描述一个画面:“皓月当空,清风徐来,乌鹊惊鸣,蝉噪静夜,远处传来一片青蛙咕咕声,那乘凉的农夫在相互说着今年的收成。这是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用词简洁,四字词读来很易上口,表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说画面,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从导演的慧眼去拍摄美丽的画面。
    《天净沙》
    师:下面我们开始学一首散曲。请同学们先读曲。看谁能够在3分钟之内把这首散曲背下来。
    (学生读书5分钟后检查背诵。)
    师:同学们3分钟就能把这首散曲背下来,说明这首28字的小令易于吟诵。你能说说对这首小令的感受吗?
    (学生读书,分组讨论。)
    生:从题目就能感受到一种悲戚的景象,秋天百草凋谢,万物肃杀,毫无生机,这是秋的意思;“思”呢?不外乎有相思、愁思、哀思、思念、思乡、思亲等意思。
    生: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因为曲中有一句说:“断肠人在天涯。”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凄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温馨:小桥、流水、人家。
    生:凄苦中有暖意,悲愁中有喜悦,清冷中有温馨。
    生:老师,我认为其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其实是那流浪天涯的断肠人所幻想的情与景。
    师:想像奇异,不同凡响。
    生:那不应该是想像的虚景,我们可以叙述他的情感流程: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归巢了。旁边,小桥流水的稀疏村舍,已是炊烟袅袅。骑着瘦马的游子还在荒凉的古道上,疲惫地走啊走。唉,夕阳西下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愁肠寸断啊。
    师:同学们,展开你的想像,构思一段游子思乡的情景,作为课外作业。我们学完这五首诗歌,我想通过对对联的形式考考大家,请你们作好准备,明天进行。
    点评:因为《天净沙?秋思》仅28字,短小精悍,所以采取了先背再品的教法。在教师的引导和调动下,品析也很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能感觉出诗句两种不同的物象,再体会出其中的意象。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探究。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