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

  2009-04-30 15:12:57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 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4.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5.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重点难点】 1.在理解和体验散文阅读方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

    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4.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5.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重点难点】
    1.在理解和体验散文阅读方法的同时,训练并形成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2.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行道树
    一、新课导入
    1.当我们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车,或者骑在自行车上,或者舒适的坐在小轿车上,穿越在现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时候,能够吸引我们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耸云端的大厦,只能是那来来往往的名牌车辆,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超市、商场和公园等等。而真正距离我们最近的,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就是那行道树。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这篇散文《行道树》。看看究竟行道树为什么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2.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江苏铜山人,1941年生于金华。60年代中期,她出版了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在台湾文坛一举成名。张晓风是位创作领域广阔的多产作家,60年代中期以来,她写了不少剧本和小说,而散文一直是她喜爱的文体。自70年代中期以后,散文成了她写作的主要文体。迄今,她已经出版了10余本散文集,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黑纱》、《再生缘》、《给你,莹莹》、《步下红毯之后》、《安全感》、《诗与眼睛》、《三弦》、《我在》、《动物园的祈祷室》、《你还没有爱过》、《非非集》等。
    二、整体感知
    1.正音
    堕落  点缀  苦熬  贪婪  姊妹  冉冉  雏形
    2.朗读
    ①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②寻找文章的中心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问题一:“神圣的事业”指的是什么事业?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问题二: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关键是要找出文中行道树感到痛苦的地方在哪里?)
    因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海伦·凯勒。 霍金。张海迪。 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
    问题三: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可以从革命事业、国防事业、科学事业、教育事业等方面去想。(邓稼先)
    他们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最终,有所获得。
    这些获得就是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体验。
    正是由于这些东西沉淀在了行道树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们的头脑中,所以它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有深度,更有远见。
    3.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4.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采用了对比手法: ①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②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三、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三、课堂小结
    1.这就像作者张晓风,他的深沉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这篇课文里,一般人在行道树面前视而不见,而他却能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为人们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人们,将他们的崇高精神与行道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深沉,它能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面。
    2.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屏幕显示)
    ①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②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③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④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说:______________
    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第一次真好
    一、课文导入
    1.师: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从未中断过对世界的探索,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弥足珍贵的第一次。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人类探索世界的成功的第一次?
    生: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次使用火。第一次发明电灯。
    师:是呀,正是这些珍贵的第一次,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台湾女作家周素珊的文章《第一次真好》,看看作家对第一次的理解。这节课我们要完成5项学习任务。
    二、整体感知
    1.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雏形   丰硕   稀疏   珍重   累累   低回  沉甸甸   眼巴巴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2.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8件事、略)
    3.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 作者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有的第一次,像见柚子树,见孵鸟,要留心寻找机会,有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则要大胆尝试。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这样大的关于人生的主题,作者却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表现,这种写法叫以小见大。
    4.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5.这篇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6.媒体出示三幅图片(①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及感言。②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太空旅行及其感言。③刘翔第一次获得奥运会短跑冠军及其感言。)
    三位知名人士的第一次,感言各不相同,意义也各不相同。阿姆斯特郎的第一次引起了人类历史的大飞跃,杨利伟的第一次,使飞船升空载上了中国人的名字,刘翔的第一次改写了世界短跑的历史,为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赢得了荣誉。那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给了她怎样的感想,她认为“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标题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7.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毁了自己。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设题目的是防止课文的负面影响。
    三、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如此等等。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四、课堂小结
    1.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2.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要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多为自己创造一些有意义的第一次。 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