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第六单元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 贺敏
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童话、神话和寓言一般称作想像和幻想类作品,想像力丰富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所选诗歌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也带有浓厚的想像色彩。本单元就是在引导学生领略由“想像”创造出来的“别一世界”的魅力的同时,让学生对联想和想像有初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活跃后,眼界也会跟着放开,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会更全面,更新颖,更带有个性色彩,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发表对事物的看法,正是基于这一点提出来的。这一点已体现并贯穿到各篇课文的阅读提示、研讨与练习中。
下面分别介绍各篇课文。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的代表作,是童话作品中的名篇。它本身包含的意义丰富,耐人寻味。因此,它虽然是一篇“老”课文,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发掘若干新意,使之更富于时代色彩。比如在阅读提示中写道,“……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就是提醒学生注意,在这场骗局的进行过程中,只要有一个人敢于表示对“新装”的怀疑,骗局就随时都有可能终止,但是,没有这样的人,皇帝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最终上演了。如果说皇帝的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地位,因而不敢轻易说真话的话,那普通百姓是因为什么呢?担心皇帝降罪,可能是一个原因。另外,从课文中来看,“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这里揭示了人普遍存在的很微妙的心理:谁都觉得自己是聪明人,并希望在笨人或傻子的衬托下显得自己更聪明;又因为觉得自己是聪明人,所以又格外害怕在别人面前出丑,背上“笨人”“傻子”的名声,因此,维护面子就显得比什么都重要,为此而说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这样,因为过分担心自己显得“不聪明”,派生出盲目从众的心理,于是,一场一眼就可以识破的骗局就在众多“聪明人”眼皮底下上演了。这真是绝妙的讽刺!思索普通百姓也为“新装”所蒙蔽的原因,可以提醒我们认识到在生活中能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并非易事,它需要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做基础。
童话结尾安排由一个孩子说出真话,孩子的话像是一泓清泉,一缕阳光,冲散了成人世界里由虚假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沉闷的空气,又像是一柄利剑,刺破了弥漫在成人世界中的虚伪与怯懦。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孩子可以说出心里话?学生的意见可能是多样的,但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孩子涉世不深,还不会从现实功利的角度(包括对自己是聪明还是愚笨的考虑)出发去限制自己的言行,所谓无私者无畏,所以敢说出真话。通过讨论,既让学生认识到说真话的可贵,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联系到自己在生活的表现,会有所反思,从而对学生起着熏陶、教育的作用。
帮助学生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皇帝的新装》正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当然,我们强调“新意”,并不是说置童话的主旨于不顾。这篇童话讽刺的主要矛头是皇帝,皇帝是骗局得以开始和顺利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他的爱慕虚荣、穷奢极欲、昏庸腐朽、妄自尊大在童话中都有生动的表现。教材中练习二专就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设题,就是为了让学生对皇帝获得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再从课文中挑选一些类似的片段做分析。
《郭沫若诗两首》选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和情调都颇为类似,便于进行比较教学。
这两首诗都是写夜空的,但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与想像也不同。《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晴朗的繁星满天的夜空,《静夜》描写的则是天上飘着些团团白云,遮住了天河,遮住了星星,月亮也不甚明亮的夜空,前者引起的想像是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显然,这是动景,后者引起的想像是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流下串串珠泪,这是静景,流泪也是无声的。当然,诗人由景物引发起什么样的奇妙的想像往往并完全不决定于景物自身,还有作者的主观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如分析《天上的街市》时,一般都要讲到作者写作这首诗时所处的环境,认为作者是借天上的理想世界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过,从这两首诗来看,景物和由此引起的联想和想像之间的关系还是很清楚的。教学时可以适当指出这一点,以便使学生获得对诗歌的细微处的体味。
研讨与练习一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里的想像世界”,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诗人的联想与想像产生的过程获得一些了解,一方面是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要让学生充分调动想像力,把文字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这样,描述时才能达到活灵活现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把原有的诗歌语言替换成平常的“白话”。
《静夜》初次入选教材,这里就它多谈一点。这首诗初读之下,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第1小节写景平常,第2小节引入“鲛人泣珠”的传说,似乎又显得突兀。教学时大致讲一下“鲛人泣珠”的传说,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味鲛人“对月流珠”是一幅很美的画面:莹洁的月亮,沐浴在月光里的鲛人,圆润的珍珠泪……而这一切被被海雾遮掩,虚幻飘渺,引人追念不已。然后从标题“静夜”入手,引导学生体味,诗中描写的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主调都是一个“静”字,笼罩天地的“静”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愈读愈觉其清淡有余味。
《女娲造人》是根据汉代应邵的《风俗通》里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改编的。《风俗通》里的记载极其简单,只交代了最基本的事实,课文作者袁珂在尊重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女娲造人的经过进行丰富和扩展,课文中的女娲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母性的大神形象。
这篇课文是很有感染力的,和《风俗通》里干巴巴的记载截然不同。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结合练习一让学生对照《风俗通》里的有关记载的原文,看看本篇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学生会发现,女娲造人的起因,女娲造人的灵感,女娲造出第一个人时欢欣与喜悦,女娲不辞辛苦地不停地造人,都是原有记载里所没有的,“女娲造人”的故事骨架经过袁珂的再创造后,丰满充实起来,很有感染力。两相对照,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想像的魅力。还可要求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更细化、当然也是合情合理的加工。
课文中有许多表现作为人类的喜悦感与自豪感的语句,如“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人类)看起来便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等,教师可以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产生生而为人的自豪感,并初步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我们还就这篇课文设计了“追寻人类起源”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以期学生对“人类到底从何而来”获得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并通过搜集科学资料,消除神话有可能带来的认识上的混乱。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的主题是“关爱”,即对我们应该同情、帮助弱小者和有困难的人,这样我们自己的精神境界也会得到提升。这个主题并不新鲜,很容易落入俗套。可这篇童话读起来非常吸引人,它所讲的故事并不曲折而且篇幅又比较长,可我们还是能一口气读下去,并且被深深的打动。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效果呢?首先是它描写细腻真实。这篇童话故事是以盲孩子逐渐获得光明的过程为线索来安排情节的,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环节:盲孩子只能靠听觉来感知世界,生活得很寂寞→有了影子的陪伴后,盲孩子似乎感受到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在夏夜的小树林里,盲孩子看见了一只萤火虫的光,他的心情好极了→在众多光明的照耀下,盲孩子看到了一切!作者设身处地地写出盲孩子在不同阶段感知世界的方式与心理上的变化,笔端带着浓浓深情。比如文中这样一段描写:
他(指盲孩子)只觉得手心里痒酥酥的,是一只小虫子在爬。
他情不自禁地把手掌挨近自己的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不停地眨巴着眼睛。他多么希望看见这只会发光的萤火虫啊!
他注视着他那一片漆黑的世界,就像深不见底的黑洞。
忽然,在他的“黑洞”里,他第一次看见一个淡淡的光点在他的手心里移动着。同时,他手心也感到痒酥酥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