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1
《伤仲永》教学设计 河北围场镇中 李军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 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学习方法
1.自主阅读法。2.合作讨论法。3.竞赛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设计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下列参考)如: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2.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3.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学生分组,说出的名言警句正确的,给本组加2分。
听讲,思考。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找一名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隶(lì) 扳(pā) 谒(yè) 邑(yì)
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多媒体显示: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后,同桌为一组,展开对抗竞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同桌每人口头翻译课文一段。互相质疑、评价、记分。
第二轮:认读课文,(多媒体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多媒体显示):
(1)解释带点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