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新课标)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
温立三
根据这套教科书的统一部署,本册安排了两个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三、四单元),这是第四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阅读部分,选编了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可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写法各异。综合性学习是结合《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展“探索月球奥秘”的活动,试图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都有较大收获。
一、关于阅读部分的几个问题
1.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
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而应该上成语文课;
根据师生所处的地域(城市或乡村)灵活处理某些课文内容(如《看云识天气》);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课外阅读),结合其他学科,开展科学活动;
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段,加强语言积累;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改进过去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3.下面是对阅读部分几篇课文的处理意见,仅供参考。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学生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还要调动学生课外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让学生先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过去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这固然没错,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希望教师改变这种旧的处理模式。大家知道,这套新编教科书的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即使是后面四册,跟过去比起来,文体意识也大大淡化),而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教学时不必强调这是说明文,更不必大谈说明的方法,而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这篇课文对农村孩子尤有实际意义);二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三是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绿色蝈蝈》出自着名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之手,可谓是名家名文。教学这篇课文,可通过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通过讲述法布尔的故事,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决心。这是一篇科学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篇章,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叙文(教学时仍不必强调文体),写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人类登月。这一题材本身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丰富的想像。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读方式展开本课教学;要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要精力搭设“桥梁”,把这一课的学习过渡到本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山市》一课是文言文,它所涉及的问题是科学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探究;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像力,这一点值得学习。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至于文言字词和语法的要求尽量放低或基本不作要求。
二、关于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想法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这次教材编写也是一个尝试。我们对“综合性”的理解有两个观点,一是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