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

  2009-04-30 15:04:23  
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教学设想]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题从未“缺席”。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

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

[教学设想]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题从未“缺席”。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鉴赏都有一点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我想在教学中安排一个古诗词鉴赏专题,分别从知人论世、把握意象、品味语言、赏析表现技巧等四个方面入手,来提高高三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这节课,从理解意象入手鉴赏诗词。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可见,品味揣摩意象对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学会从诗词的意象入手,解读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想在这堂课上和大家一起探讨古诗词的鉴赏。一提到古诗词,有些同学就有点儿望而生畏。其实,古诗词鉴赏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正是鉴赏诗词的基础。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切入点吧。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唐诗。这首诗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几年前香港的一位女歌星还为它谱了曲,把它请进了流行歌坛。它就是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感受。

1、 “月”是客观的景物,没有感情色彩。而在这首诗中的“月”,寄寓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情怀。这种能够传达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歌中称为意象。

2、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明朝的诗评家胡应麟曾说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只要把握了诗词中的意象,就不愁对整首诗境的领会了。今天,我们就从意象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诗意,体会诗情。

  二、积累惯用意象

1、曾经照耀过李白的那一轮明月,不知打动了多少人心。很多诗人词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句。(请同学来说说)

2、为何月亮会引人思乡?(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同一轮圆月照耀着游子同时也照耀着故乡和亲人。不禁引人遐想: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

3、可见,“月”因为有这样一些公认的特点,才成为众多诗人笔下思乡怀人的意象。这种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表达某种特定情感的意象叫做惯用意象。

4、除了“月”之外,还有“柳”。如果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留意一下,会发现:“柳”出现在送别诗中的频率奇高。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用“柳”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因为“柳”与“留”谐音;北朝乐府有《折杨柳》的曲调,表达惜别怀远之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且杨柳随风摇摆之态令人生依依惜别之情。

5、在古诗词中象“月”、“柳”这样的惯用意象不少。(请同学说说。)

见到落花流水就感叹时光流逝,看到大雁南飞便心思故乡,这几乎成了诗人共有的情怀。如果我们在平时能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那无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三、把握意象特征

1、当然,我们读诗时也不能简单的生搬硬套。因为诗是情感的产物,而情感是最具个人性的。所以我们在体会蕴含在意象背后的情感时,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就在众多诗人把“柳”浸泡在离别的凄苦中时,唐朝诗人贺知章却为“柳”写下了一曲颂歌。(请同学背诵。)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贺知章赞美了柳的什么? (赞美了初春嫩柳的颜色、柳枝、柳叶,正是春风妆扮了柳。由此可见,诗人借“柳”来赞美春风、赞美春天。)

2)为什么悲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可借同一株“柳”来表达呢?

(同一个物象从不同的角度看,具有不同的特征。正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如“柳”,从字音,从传统乐曲和习俗看,它可寓惜别之情;从它婀娜的姿态看,它可以传达春的讯息。而不同的特征可以寄寓不同的情感。)

3、有时候,诗人为了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还会去挖掘意象被忽略了的特征。“落花”的凋零、衰败是极易引发多愁善感的诗人的愁情的,所以它成了许多诗人笔下叹息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意象。而有一位诗人面对落花就弹出了别调。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本诗是诗人辞去官职,离京之前所写。

1)龚自珍笔下的“落花”有何特点? (花落归根化作春泥,孕育新的花朵;“落花”是有情物。)

    2)“落花”有着什么样的“情”? (无私奉献的精神。)

    3)诗人当时因不满官场黑暗,毅然辞官,回家乡杭州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授给学生,为国为民尽最后一点力。这首诗写于即将离京之时。结合这一写作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移情于落花,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要奉献自我的愿望。

4、由此可见,诗人是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选择意象,这就使他们笔下的意象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么,细心的品味揣摩意象的特征,捕捉一切所有能展现意象的信息,同时结合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就能够准确的体会诗人的情感了。

  四、小结

1、积累惯用意象。

2、把握意象特征。

相信做到了以上两点,对于我们平时解读鉴赏诗词是大有裨益的。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