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3

  2009-04-30 14:44:38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www.3edu.net)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www.3edu.net)]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 蝈蝈 蝉 问  题
 进攻者 被进攻者 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 蝈蝈很凶狠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勇敢纵身追捕 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①用词准确。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一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生: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生: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类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措”,充满了对这种水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这么有趣,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