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注解辨

  2009-04-30 14:06:58  
《山市》注解辨 此“睥睨”非彼“埤堄”也 ——初中语文教材《山市》注解辨正 丹徒县高桥中学 殷宏志 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了《山市》一文。这是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第六卷中的一篇,其中有这样一句:“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教材注解将“睥睨”解释为“城墙上呈凹凸形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山市》注解辨

此“睥睨”非彼“埤堄”也  
——初中语文教材《山市》注解辨正  
丹徒县高桥中学  殷宏志  

   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了《山市》一文。这是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第六卷中的一篇,其中有这样一句:“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教材注解将“睥睨”解释为“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女墙”,从词义的角度看,此处的确是指“城上的矮墙”,但问题在于“睥睨”这个词并不能解释为“女墙”。和洪先生持相同观点的是《聊斋志异选》,也许洪先生正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张友鹤注)  
   张先生的注我觉得牵强附会,难以说通,于古汉语知识相悖。不妨引用张注让读者思考,括号内为我所加:“本指斜着眼睛看,瞧不起人的意思(对‘睥睨’的本义解释是对的)。引伸把城墙也叫做‘睥睨’,因为城墙居高临下,从城墙洞里看出去也好像用眼睛倨傲看人一样。(这样引申解释未免让人觉得可笑)”。王力先生曾说过“法无十不立”,正是这句话提醒了我:张注与洪注都缺乏古代汉语例证。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首先从文字学及古汉语知识角度证明“睥睨”与“女墙”无关。“睥”一般不单独使用,暂且放一放;“睨”,形声字,从目,兒声,本义斜视。《说文解字》上说“睨,视也。”例证:“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左传·哀公十三年》;“睨而视之。”――《礼记·中庸》;“虽羿逢蒙不能眄睨也。”――《庄子》;“相如持其璧睨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宋·欧阳修《归田录》;“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楚辞·离骚》,玉逸注:“睨,视也。”“睥睨”可引申为:顾视,回视,寻视。例证:“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墨子》。也可引申为:偏斜。例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  
睥睨,后来逐渐作为一个词来使用。解释为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或窥视。前义例如“睥睨众史如庸奴。”――王安石《虎图》;“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史记·信陵君列传》。后义例如“睥睨宫闱”之类。  
   接着我证明“睥睨”实际应为“埤堄”或“俾倪”。先看“埤”字,它通“陴”。城上女墙,上有孔穴,可以窥外 。《商君书·赏刑》中有“举兵伐曹、五鹿,及反郑之埤,东卫之亩,胜荆人于城濮。”。“陴”,形声字,从阜,卑声。从阜则与高下有关,与建筑有关。本义指城上女墙,上有孔穴,可以窥外。《说文解字》中说:“陴,城上女墙俾倪也。”南朝齐·丘迟《与陈伯之书》一文中有“抚弦登陴。”《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守陴者皆哭。”皆可为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埤堄”单独的词条,解释为“城上矮墙”。  
   埤堄也作俾倪,城墙上齿状的矮墙。前文所引《说文解字》中说:“陴,城上女墙俾倪也。”《墨子·备城门》中有“俾倪广三尺,高二尺五寸。”这个词可引申为斜视,有厌恶或轻蔑的意思,“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史记·魏公子列传》;这一用法已与“睥睨”无异了。  
   综上考证,我认为《山市》一文中的“睥睨”实际应作“埤堄”(也可写作“俾倪”),解释为“城上矮墙”。蒲松龄写成“睥睨”我就不去考证其原因了,或许是通假使用吧;但张先生和洪先生的注解,因为没有追溯词源勉强解释,所以不正确,教材应当修正。


下一篇:《山市》教案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