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009-04-30 13:59:42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的:1、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联系语境,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课时分配:两节课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见“目的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样一个墓志铭吗?——“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的:1、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联系语境,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课时分配:两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见“目的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样一个墓志铭吗?——“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这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那就让我们看看马克思是怎样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吧。

二、朗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要求同学起立,营造一种氛围。

三、分析课文

(一)本文的文体及特点

    提问: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是悼词。(1)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这么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二)据此,讨论全文的结构

    着重研究第2、6、8段的归属。教师小结时应指出划分段落的原则:段者,断也。既然全篇由各段组成,各自然段之间当然有内在的联系,之所以割断为几个大的段落,是因为大的段落具有内容的完整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还应注意段与段之间衔接、组合的语言标志。

    关于第2段的归属。有人将此归到第一部分,理由是它与第1段关系密切,是在第1段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提出全文的论点。诚然,第2段和上段是紧密联系的,但是,第1段的段旨是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这是悼词开头的一般写法;第2段才进入文章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的总说。因此,第2段同下文联系更为密切,应该归到第二部分。而第1段相对的独立性比较大。

    关于第6段的归属。文章前的3、4、5段介绍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第7段介绍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伟大实践活动,第6段是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这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有两层:一是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到说明他对科学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家的马克思到评述革命家的马克思。这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判断它的归属,要看它主要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显然是启下。此外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如果根据因果关系看,它与第7段的联系也很密切。注意第7段首句,它呼应第6段中的“在马克思看来……革命力量”。所以第6段应该归到下一层次。

    关于第8段的归属。有人把它同第9段合并为一部分。我以为,它实际是对3——7段的一个总结,应该归到第二部分。第8段首句中的“这样”,应当是指马克思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或者说,正因为马克思有这样的伟大贡献,才有第8段所讲的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板书: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理论贡献 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思想家                 驱逐

                            其他领域的发现                                  敌人 诅咒

逝世——两个“对于”                                               深远影响      诽骂

        的损失              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                              人民 尊敬    永垂不朽

                   实践贡献          宣传(编报著书)                            爱戴

                            革命实践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革命家                 悼念

(一)                       (二)                             (三)

 叙述                        议论                               抒情

       (理论贡献属于“解释世界”,实践贡献属于“创造世界”。)

    小结:本文结构前后勾连,过渡自然,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这正说明了本文结构十分严谨,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目的2”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

二、讲授新知

(一)方法指导

明确本课的主要任务:揣摩语句。

如何揣摩语句,请看“单元指导”。揣摩语言主要靠积累,靠语感,靠反复思考。揣摩语言要联系语境,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干涉语言表达。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有外部(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文章中心、上下文等)之分。先说联系外部语境,如《荷塘月色》中的首句的理解,就需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说联系内部语境,如《荷塘月色》“不能见一些颜色”中“颜色”一词的理解。

提问:本文的外部语境是怎样的?

明确:特定的环境:马克思的墓前,庄严的葬仪。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仪,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计划,因而文章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马克思的特殊感情。

板书:学习重点:揣摩语言

                                          内部语境(中心、上下文)

      总的方法   联系语境 外部语境(背景、人品、文风等)

      特定的场合:墓前、葬仪

      特殊的身份:作悼词者、亲密战友

      特殊的感情:哀悼、赞颂

(二)   讨论分析

    要求学生画出文中最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教师设想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

(具体内容略,可参考旧教参,也可参考《中语参》2000、6,P62)

三、布置作业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