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劝学

  2009-04-30 13:58:35  
第一册劝学 【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重点】 整理积累实词【教学难点】 常用虚词的用法【教 具】 投影仪、胶片【教 法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第一册劝学

【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积累实词

【教学难点】 常用虚词的用法

【教    具】 投影仪、胶片

【教    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检查预习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重他,故称),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汉,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樗着古代说理文的理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势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变色镜,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                                                                                                           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                                                                                                           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词实词不达意和难懂的句子。

2、                                                                                                      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                                                                                                      熟读课文。

4、                                                                                                      反复阅读“预习提示”,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①谭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②谭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 2 课时】

【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常用实词和虚词

【教    具】 投影仪、胶片

【教    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

二.                                                                                                                                                                                                                                                                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谭文段落层次分析,讲座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下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产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                                                                                                                                                                                                                      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才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                                                                                                                                                                                                                                                  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                                                                                                                                                                                                                                                  背诵全文。

3、                                                                                                                                                                                                                                                  预习《师说》:

(1)                                                                                                                                                                                                                          认真新闻记者载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                                                                                                                                                                                                                          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                                                                                                                                                                                                                          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下一篇:第一册劝学
上一篇:第一册劝学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