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2009-05-01 16:01:45  
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谈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摘要: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完美。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对比“公开课”和“非公开课”,语文教学应该追求“完美”?还是“真实却有缺”?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活动,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我们应允许语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谈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
    摘要: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完美。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对比“公开课”和“非公开课”,语文教学应该追求“完美”?还是“真实却有缺”?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活动,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我们应允许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真实有缺,这种“真实有缺”从另一个角度与“形式化的完美”相比,称得上是另一种“完美”。课堂中上会流淌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关键词 :完美    真实    有缺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之而涌现出的许多体现改革成果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就从这些课呈现的方式来看,无论从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深入细致,孜孜以求,力争为学生、更多地为听课者奉献一顿美味的教学大餐。而伴随着下课的铃声,教师恰到好处地说着“谢谢大家”,成为令人称道的演出,成了首选的“完美”风景。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拿这些公开的语文课来和我们平时上的语文课作对比,前者是否多了许多“演练和功利”,而后者则更多了许多“真实和有缺”呢,站在课改的层面上,来比对语文教学中的“公开课”和“非公开课”,就会凸现出这样一个矛盾:语文教学中该追求“完美”,还是允许“真实却有缺”。 
    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现象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把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和谐地实施运用,以达到有效的、创新的教学局面。 
    而“完美”只是相对来说的。教学是一种有别于机械运动的“动态运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传递是速时生成的,教材的内容有难易,学生有差异,教师的素质也有高下,课堂即时产生问题、生成知识、出现“意外”。一堂课,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知识“运动轨道”,但不可能是直线行进的,能“基本完成”已然不错,达到“完美”的境地更是难。因此,我们不一定要追求难以寻觅的“完美”,而应允许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真实有缺。这种“真实、有缺”从另一个角度与“形式化的完美”相比,难道不能算是另一种“完美”吗?那些在教学中师生建构的真实、自然、和谐、天然和精彩的瞬间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缺未必不是堂好课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练习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弹性,但对于低中段孩子来说,识字和个性化阅读始终是重点。每上一课,我总是奢望能将识字和阅读及其他的一些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顺利完成。这种思维定势实现于公开课上,执教者总希望通过一堂课展现给大家三维目标的和谐实现、师生的多元交流等等,似乎这成了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而过少地去考虑这堂课是否收到了实效,这种课型是否易于操作、推广。然而让听课者看到的往往是前者多于后者。运用于平时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时,我们常常遇到问题:公开课中的许多方法和策略我们无法贯彻。那我们何必要寻求公开课上内容的完美呢,我们平时的课有许多内容上的有缺,但不是上得很精彩吗? 
    例如《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我预设目标是认识生字,会写五??六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对秋天有所感受。当我实施教学时,发现孩子大多数已完成了识字任务,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于是当我引导孩子阅读第二段时,我边运用道具(树叶)边做动作边示范读,孩子们兴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当中,读了还想读,演了还想演,有好几次我试图将孩子的思维从朗读中牵回到写字上来,都很难成功,索性我就将写字这一内容从本堂课中删除掉了。结果孩子整整朗读了一节课,孩子们自己似乎成了那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子、菊花,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课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演。 
    如果说这堂课有缺,那就是教学内容单一,没有综合考虑目标的整合教学,如果这是堂公开课,未必是堂好课,但站在孩子的层面上,这未必不是一堂让他们学习兴趣大增,乐于参与的好课。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固然是一堂课的精彩,但如果在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不遵从孩子的意愿,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那么再多的精彩也只是教师个人的精彩;如果为了内容、结构与预设的丝丝入扣而不去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精彩怎么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彩呢,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呢?还不如让内容的 
    有缺来成就孩子的精彩。因此,我想语文课堂未必需要负载面面俱到的任务,允许“有缺”,但不是说不要任务、不要目标,因此,遇到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排课时内容,真正让这些内容能对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新课程提供的语文教材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广泛的用教材的理念。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对提供的内容可以进行合理的裁减和重组,较好地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 
    二、课堂教学时间的延误也情由可原  现行的评课标准有许多,而这些标准中,有一条几乎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能否在“法定”的时间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成则“完美”,“不成则要打折扣。 
    于是我们在公开课时掐着时间进行,将每个环节设定好所用的时间,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学环节刚好能结束则大功告成,对于这种“完美”的划定,我们下意识里已默认了、习惯了。如果说能在规定的时间真正达成了目标、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这种真正的完美的确是成功的。但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当我们在完成教学环节时,总要去面临孩子不断新生成的课堂问题。教学是动态的,常常一个环节设定的时间到了,而教学任务尚未完成,于是为了整堂课结构的臻美,我们不惜漠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草草结束一个环节,又匆匆开始另一个环节,牵着孩子走,而颠覆了“以孩子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那我们何必要求公开课上的“准时到达”呢,我们平时设定的课时要拖延,但不是一样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吗? 
    例如,学完了《古诗两首》后,孩子们有些提议:一学生说我读过许多描写乡愁的古诗和文章;一学生说我还知道好几首王维和叶绍翁写的古诗,我说:“你们能去搜集一下吗?”孩子们一致同意,于是在下节课里,孩子们汇报背诵、朗读了许多有关“秋景”“乡愁”的古诗,还呈例了许多王维和叶绍翁的诗。 
    在上述课例中,如果我上到搜集古诗这一层次,也已经按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堂课还会让他们难忘吗?是十分“完美”的吗?不! 
    课堂知识包括课本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在课文课堂教学中,丰富的课外知识很容易灌输进课堂,这就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后续性学习。这后续性学习得借助于延长课时来满足孩子的探求欲望。这样的课才有了生长性,课堂中的语文文化生活才得以丰厚起来。 
    这样的课例我们常常碰到,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事物,当然语文课堂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课时内应该完成的内容,如果有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地延迟一个或几个课时,但并不等于每堂课可以拖延。 
    第二,教学时间的延误出发点都是学生去自信地、快乐地学。这就需要教师各课时充分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与教材的关系。努力去寻找教材、教师、学生的契合点,真正把教学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生产知识的地方。 
    三、课堂常规的偶尔有缺也无妨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在同一价值观的认同下则会形成一种规范。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规范:别人朗读、回答问题时必须做到静听;与人合作交流时要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不错,良好的课堂常规会引领着师生向文本、向生活迈进。而我们语文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多元实现也只有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教学常规中才得以落实。 
    但是孩子是活的生命个体,不同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情感基础,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总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持否定态度,不自信,想表现自己,又找不到合适的表现方式,往往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的音符,影响了课堂常规,我们不应该漠视他们,他们的反差行为有损课堂常规,但只要做好引导,也无妨。 
    例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时,临近结束,我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学了课文后的感想,这下成了班里××学生自由放松的时间了(他上任何课注意力都不能集中,还要捣乱),他一会儿望望窗外,一会儿请同桌看他带来的那盆金鱼(劳动课带的),还用手把金鱼捞了出来,放在桌子上玩起来。同桌则兴师动众地叫呀、笑呀。课堂顿时有些乱了。我于是停下来,笑眯眯地请他来谈谈刚才玩金鱼时的发现。小家伙还真说出了许多有关于金鱼的颜色、外形、动作,我请其他孩子来评价他,大多数孩子认为他观察仔细,但同时也指出他不守课堂纪律的不足。我就问他:请××自己选择做一个让同学喜欢的人。××听了马上放好金鱼,认真、快乐地与同桌参与讨论活动,不再随意活动。 
    上述课例的课堂常规“有缺”,但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常常碰到,可公开课上却比较少见。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孩子长期处在外界对他的低评价中,缺乏自信,反而希望通过自己越轨的行为来引起它存在。公开课上完美的课堂常规有很多情况下都是课前“演练”、“彩排”的结果,有许多不和谐的课堂音符已在诫告、嘘头中藏匿起来,但其不安分性还是在心里涌动着的。我们应善于去引导,捕捉类似上述课例中的契机,发现其“善”,巧妙地“诱”,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体验成功、被肯定的喜悦,而不仅仅是漠视、批评。只有这样有心地关注每个孩子,欣赏每个孩子,才能营造出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才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放飞个性的天堂。 
    但如果这种不和谐的课堂插曲经常发生,还置之不理,那么良好的课堂常规将无法建立,会引发孩子情绪的混乱,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在允许课堂常规有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走进学生,研究学生,让他们知道守纪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来敷衍上课。 
    第二,巧用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来优化课堂秩序。教学中,及时与学生进行言语的沟通、情感交流、适时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肯定。教学设计要富有活力,让孩子乐于参与,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完美”是很难实现的,是理想,是境界,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要以“科学”作路标,以“真实”为前提,我们更不能回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缺”,这种“有缺”,当我们用智慧去解读、处理时,也会成就另一种“完美”,一如那断臂的维纳斯。我们不要让“有缺”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缺陷,而是应以“有缺”为原型,去塑造语文课堂教学中另一种残缺的唯美,追求一种原汁原味的本真的语文课堂,流淌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 
    参考资料 
    《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 
    《小学德育》    2005年7月上 
    《美学概论》    王朝闻    人民出版社 
    《小学教育新视野》    陶保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上一篇:新课程的呼唤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