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老泉》教案教案

  2009-04-30 20:25:22  
《难老泉》教案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一年级上) 三 难老泉教案课堂教学设计Ⅰ一、教学目标(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会课文的深刻寓意,认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说的作用。(三)学习运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难老泉》教案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一年级上) 三  难老泉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会课文的深刻寓意,认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说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文章开头两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明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繁荣、“欢乐”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机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继续为“难老泉”铺垫。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创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晋祠和难老泉时,穿插了许多与景物有关的古史资料和传说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资料,主要有郦道元《水经注》关于晋祠的记载,《山海经》关于晋水出源的说明等;穿插的传说主要有“桐叶封弟”,“饮马抽鞭,柳氏坐瓮”、“张郎分水”等。前者表现晋祠景物的历史真实性,后者赋予晋祠景物以神话浪漫色彩。二者相结合,说明晋祠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也说明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斗争,是他们用血汗和智慧,换来了绿水常青,江山不老。去掉这些材料,就将失去“难老”这一中心的深刻意义。

(四)本文直接写难老泉时,与《雨中登泰山》中写泰山,《长江三峡》中写三峡,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异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但《雨》文、《长》文在描写时更显出浓墨重彩的特点。《难》文较多地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如说难老泉“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呢。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的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祠背后的山叫悬瓮山”,“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里涌出来,真有点像从瓮里涌出的样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钟一点八吨。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微温,通常是18摄氏度。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般。”这些文字,运用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难老泉的地质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温以及常流不息的特点。《难》文写难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诗句,如引用李白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引用范仲淹诗句“千家灌禾稻,满月江南田”等。这些引用,既用以描绘形象画面,也用以表现难老泉的水质特点和灌溉农田的贡献,兼有描写和说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样紧扣题目的“难老”二字展开描写的?

分析:课文标题是“难老泉”。“难老”为“题眼”。全文自始至终紧扣“难老”二字:写山西,写太原,都突出了他们的欣欣向荣,虽古老却又充满青春活力。记述晋祠诸多景观,也时刻不忘交待其历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将近一千年了,走近她们跟前,“仿佛听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不仅面容“不老”,连性格也还是跟年轻人一样,还是爱说爱笑!“古柏齐年”也透露出极强的生命力。至于课文描述的主体“难老泉”则更是多侧面地揭示了它的“难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接着介绍它的历史,“倒是很老的”,但时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钟一点八吨”,“雨涝不增,天旱不减”,而且“澄清碧绿”,“泻玉泼翠”,似乎依然豆蔻年华,楚楚动人。它“一边支应新建的热电厂的用水,一边浇灌一千顷稻田”,“无限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焕发。文章结尾,“五个年头过去了”,“记忆还是新的”,仍以“难老”收笔。

作者游晋祠,特别钟情于“难老泉”,行文时时紧扣“难老”,唯恐一般介绍不够,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资料、民间传说奇闻,用来加深印象,可见不是一般地赏景拾情,而是别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来赞颂我们的人民,他们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创造了美丽的传说,创造了美好的文化,他们正在创造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这种深情不是显露于文字表面,但细心的读者却一定能发现!

三、教学过程(www.3edu.net)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阅读时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先要求学生用阿拉伯数字标好段的序号(全文共17个段落),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按思考题讨论,教师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课文按照游踪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带着浓挚的怀想”踏进山西及其省会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写访晋祠和难老泉的观感。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3~4段),写难老泉的名字和历史。

第二层(5~9段),写晋祠的来历和晋祠三绝。

第三层(10~11段),写有关难老泉的传说和情况。

第四层(12~15段),写“不系舟”,张郎分水的传说和今天人们对晋水的利用情况。

第三部分(16~17段),总结全文,突出“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

(同学们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对即可,对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与教师说的完全相同。)

(二)指导学生结合“自读提示”的第1、2两段来研究一下,作者通过景物、传说、古迹、新貌的描写,抓住“难老”这个特点,要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

(同学就座位分小组议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加以小结。)

本文重点写难老泉“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正在焕发的青春活力的自豪之情。

作者在本文中对所写的每一个材料,都紧扣“难老”来写的(我们现在虽然着重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却也离不开前面说的文体特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我们先从文章所选的最重要的材料——“难老泉”说起。首先,作者写难老泉的名字:“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4段),其次,写难老泉来历的有关传说(10段),再次,写难老泉的有关情况(11段):“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样。”总之,难老,意味着青春活泼,在运动中保持了新生。其对立面是垂暮呆板、静止消亡。当作者从“难老泉”领悟到这一哲理,看到其他事物时,也必然如此。

再看作者笔下的山西:“当铺,钱号,窄轨道,已经随着土皇帝的覆灭最后湮没了;煤炭,汾酒,老醋,却在人民的生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香。”——腐朽垂死的东西“湮没了”(老了),美好的传统散发出更强大的“热力”(不老)。

再看作者笔下的太原:“密密匝匝的””黑瓦房”(老)中,解放后出现了巍峨的高楼、宽阔的迎泽路和迎泽桥,林立的厂矿烟囱。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太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欢乐的气氛”(不老)。

再看作者笔下的晋祠历史:“该有三千多年了”(老),可美好的故事至今流传,庄严的寺庙至今犹在(不老)。

再看作者笔下的晋祠三绝中的另两绝:“宋塑侍女”和“古柏齐年”。“宋塑侍女”是宋朝的作品,该是很老了,可“走近去,你仿佛会听得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会感觉出她们呼吸的温馨”,真可谓青春常在、永远不老了。西周初年栽的柏树可谓老矣,然而今天仍有一株“模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依然不老。

那古老的“不系舟”中的浮萍和水草,“都冬夏常青”,这也是泉老而又青春常在。

正是这样,文章从难老泉等一系列有关的事物,写出了江山不老、人民不老、民族精神不老,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正在焕发的青春活力的自豪之情。

(三)指导学生体会本文在写作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很善于写景物的动态美。写难老泉:“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涌出来……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样。”写“不系舟”:“潭底有水草”,“长长的水草随着流水波动,像风吹麦浪,荡漾起伏”,写“宋塑侍女”:“有的在沉思,有的像在凝视……”。都十分生动,引人遐思。

又如,本文语言生动、准确。要求学生结合练习三细加体会。在句式上的选用也很有特点。有时选用短句,节奏明快。像说太原“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虎,南有鸡笼”。有时短句与长句配合使用,既节奏明快,又富于变化。像“一手是工,一手是农,晋水的无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了”。有时使用对称句,语言富于音乐美。像“右边十里稻花,左边烟囱入云”,读来琅琅上口。

应着重要研究本文对材料的组织。”自读提示”第3段中说:“一、善于宕开笔墨,加大文章容量。……二、工于缝合(工:“擅长,善于”的意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呢?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对这些特点的理解。

(同学发言后教师总结。)

1.关于“善于宕开笔墨,加大文章容量。”

“宕开笔墨”最突出的地方是:从山西写到太原,由太原引出晋祠,由晋祠引出难老泉(以上为1~3段)内容。刚刚写到“难老泉”的名字(4段),却又放下,“介绍晋国的历史,从而引出“桐叶封弟”的故事(5段),由“桐叶封弟”的故事引出晋祠的来历及其发展历史(6段),由晋祠引出三绝中的“宋塑侍女”(7段)和“古柏齐年”(8段),再写“难老泉”(9、10、11段),就内容说,4段和9、10、11段都是直接写有关“难老泉”内容的。这中间却写到了其他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来,不是显得文脉不畅吗?不。我们读来并没有这种感觉。这是因为:(1)文中所有材料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思想来写的。(2)把“难老泉”放在了更宽广的背景之中去写,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国的来历又与“桐叶封弟”的传说分不开。材料的内在联系使我们不但毫无割裂之感,反而感觉文脉的贯通。总之,放开去,加大了文章的容量;收回来,又使文章浑然一体。

2.关于“工于缝合”。

文章所用的材料很多。既有古迹的介绍,又有新貌的描写,既有史料的引用,又有传说的插入,正如“自读提示”所说的“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那么,这些材料是怎么“熔”在一起的呢?

首先,是靠这些材料的内在联系,这一点前面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赘述。其次,是作者运用了许多缝合的针线——过渡语句。下面做一点具体分析:

1段尾说:“带着浓挚的怀想我们踏进了山西。”2段首紧承1段尾:“山西省会太原,是一座古老的美丽的城市。”2段中介绍了迎泽路和迎泽桥,3段说“过迎泽桥向南沿西山山麓走五十里,是晋祠。在晋祠,我们访问了“难老泉”。4段紧承3段:“‘难老泉’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5段由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引出晋国由晋水得名。于是用“‘桐叶封弟’的故事,历史传说是这样的”引出了一段故事。故事的最后以“这就是晋祠”一句为结。6段首又以“晋祠坐西向东”一句和上段尾相承。6段在介绍了晋祠风景特点、发展历史、建筑扩展的情况后,以“其中‘晋祠三绝’,更深深吸引着游人”一句为结。接下来,7、8、9等段分写“三绝”,9段只有一句话:“三绝就是‘难老泉’。”10段首用“‘难老泉’的来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引出了《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传说。而关于这个传说的题目,则在11段首点出。后面几点,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分析,不难看出。这各段中间的过渡句,使得文章浑然一体。这种绵密的缝合技巧,是我们在作文时应认真学习的。

(四)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雨中登泰山》的异同。

分析:比较阅读,通常是把大的方面相同,又有某些方面相异的文章放在一起,两相比较,或通篇就立意谋篇、选择材料、写作方法、语言运用等大的方面作比较,也可着眼于某一局部、某一方面作更为具体细致的比较。比较阅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1)两篇文章同为游记,都不是一般的风月文章。《雨》文激励人们知难而进,奋发向上,《难》文赞颂人民的创造力,同样有助于增强人民大众的民族自信心。立意各有所重。

(2)两文的结构布局大体相同,同以游踪为序,都由“访游前”、“访游中”、“访游后”三部分构成。不同的是;《雨》文中间部分(文章的局部)也是“移步换景”,而《难》文中间部分则以泉为核心,从名字、历史、来历、特点(流量大、水常温、色为玉、可利农)以及它的今天(潜力得到利用)诸方面逐一介绍,其间根据需要插入有关史料传说。(这一点必须告诉学生,不可让学生笼而统之以为也是移步换景。)

(3)《雨》文写景,侧重于访游时所见自然景观,着眼于“雨中”,《难》文所记则为常年之景,从冬到夏都有所记述,且更注重历史,《雨》文借景(“雨”)抒情,而《难》文则谈古说今,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更为含蓄深沉。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一)(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培养高效阅读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www.3edu.net)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我们已经学过他写的______、______。

2.人参、貂皮、乌拉草是东北特产,山西的特产是______(①当铺、钱号、窄轨道;②煤炭、汾酒、老陈醋)。

3.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踏进山西、游览晋祠、“访问”难老泉的?

4.作者说:“厂矿的烟囱,浓烟弥漫,告诉人新兴的工业是多么发达。”用现在的眼光看,“浓烟弥漫”是“工业发达”的表现吗?为什么?

5.“晋祠三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介绍“难老泉”的泉水时,有一段准确的说明文字。这段文字介绍了泉水的哪些特点?

7.作者在晋祠游览的行踪路线,按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是1961年深秋写的,文中为什么还说:“1956年初秋……欣赏了晋祠那样的文物古迹”?

9.文中插入的史料、传说有什么作用?

1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文中说:“难老泉”,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又说:泉,论历史,实际倒是很老的。既“难老”、“年轻”,又“很老”。作者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意图呢?

2.本文是晋祠游记,题目用“难老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但文章却从山西、太原写起,是否离题太远了?为什么呢?

3.本文是一篇“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的游记,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材料组织在一起的?

(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从“难老泉”的“难老”二字想开去,会对作者的意图有较深刻的认识的。

2.本题应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和作者的意图去考虑。

3.认真阅读全文,掌握本文写作方面的特点。

(四)疑难讨论。

1.本文是根据五年前“访问”难老泉的观感而写的,“五年过去了……记忆还是新的”,“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究竟“难老泉”的什么触动了作者的心灵了呢?不是别的,正是“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景象,更确切地说,正是那“景象”所蕴含的“难老”的精神。这“精神”,正如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难老”的民族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那“难老泉”、“齐年柏”就是见证;这种“难老”的民族精神,湮没了“当铺、钱号、窄轨道”的旧世界,正在创造“电站、工厂、稻谷香”的新世界。我们应当把“难老”的精神发扬光大,永铭难老。这应该是作者的意图。

2.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作者宕开笔墨,放宽视野,从山西、太原写起,应该是散文的特点允许的。

同时,作者把题目拟为《难老泉》,其意并不在“泉”,而在“难老”(或“难老泉”那种“青春常在”的精神)。作者宕开笔墨的写法,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宕开“泉”形,而去求“泉”神的思路。那山西的变化,山西人民可歌可泣的故事,那太原新旧建筑的对比,不正是“难老”精神的体现和结晶吗?不正是为从泉形提取“难老”之神作的铺垫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文章开头并非离题太远。

3.散文,一般地说是用“神”作线索,串连材料的。除此而外,本文有其具体特点:(1)按游记的特点,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由外入内,由整体到局部。如“……踏进山西。”“山西的省会太原……新建筑中……迎泽桥”。“过迎泽桥向南,是晋祠”。“在晋祠,我们访问了难老泉…”。(2)在描写中用过渡句。如“三绝是‘难老泉’。”“难老泉的来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做……。”等等。这些过渡句,就像粘合剂,把有关材料紧紧地粘合在一起。

(一)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难老泉》、吴伯箫、《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共8分,各2分)

2.②(2分)

3.带着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诚挚的爱,带着二十几年前与这个地区建立起来的血肉感情,带着浓挚的怀想,像回故乡一样踏进山西、游览晋祠、“访问”难老泉的。(共15分,各5分)

4.不是。因为浪费并造成污染,是落后的表现。(10分)

5.宋塑侍女、古柏齐年、难老泉。(共15分,各5分)

6.流量大、水微温、澄清碧绿。(共9分,各3分)

7.圣母殿、齐年柏、难老泉、不系舟、对越坊、智伯渠。(共12分,各2分)

8.意在说明本文是根据五年前游晋祠的观感而写成的;同时为了表达“难忘”、“记忆还是新的”,以突出“难老泉”。(10分)

9.一是要说明晋祠的历史悠久,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古老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二是要说明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绿水常青,江山不老。深化了“难老”的中心思想。(9分)

10.人民的勤劳、勇敢是祖国江山不老的保证。(10分)

(二)吴伯箫谈散文《写真情实感》。

这本集子的散文,给人的印象是山花烂漫,谷禾蕴郁。带着满怀喜悦的心情,跟着每一个作者去买书,访友,上课,挖宝,去观察事物,描绘景色,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读后感到篇篇写的都是真实的,朴素的,叫人获得一场场沸腾生活的享受。这些生活,自己仿佛都多次经历过,似曾相识,很熟悉,很平常;但又不是,这些生活实际是新鲜的,生动的,有声有色的。所以篇篇读来都感到亲切,都感到有所得。结识了新相知,体验了新境界。自己到扬州,阅读平山堂的记述,像重温二十年前的旧游,自己没到过黄山,展览莲花峰的险峻,就有想象中攀登的欢快。

有人说散文是写自己的。就写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这话有道理,正符合“文如其人”的说法。谁愿意看“言不由衷”、“人云亦云”的东西呢?对帮八股的空话、大话、假话,甘心上当受骗的人是不多的。自己不懂,想教训别人,作者淡漠,妄图读者感动,那都是办不到的。喜欢这里这些散文,就在于它们不是这样。它们是在以满腔热忱跟读者对话,谈心;畅叙亲身经历,唤起读者共鸣。

大地风物,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绚丽多彩的。说,说不完;写,写不尽,的确是创作的源泉。作者只要向生活汹涌的大海汲取一点一滴(激动人心的事态变化),从现实茂密的丛林采摘一叶一枝(印象鲜明的景物形象),都可以作有意义的记载,说明,赞颂或讴歌。任邱七粒油砂透露了一处古潜山丰产油田的消息。佛说一颗水珠窥见一个世界。重要的是实践,是观察,分析,亲身感受得邃密,深刻。

这是千百篇习作的选集,一人一篇,一篇一事,涉及面广,写法多样。即使不是奇卉异葩,只算草花,也各有各的彩色和芳香。这不是供一朝一夕赏玩的瓶插,而是菜畦,花圃,从春到秋都绿叶繁花,充满蓬勃生气。

到名山寻胜,游苏州园林,真愿意多有这样的集子印行。

 

——选自《语文学习》1979年4月号

[1]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