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在走极端
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入认为学习语文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
新教材在选编时也可谓煞费苦心,基本上都是些典范的作品,为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设计可是面对近年来知识的淡化,能力要求的提高,各种刊物上相继登出了一些看似理论高深,实则哗众取宠、“与实践相脱节”的大作;记得《语文学习》2002年第五期上有一篇写自己如何搞研究性学习的文章更是写得天花乱坠,似乎教师已成神仙,学生也随之得道了。面对这样的文章有些经历的老师都觉得言过其实。现实教学现象也令我的思想出现了惶惑:有人大谈其“道”,然而“行”与“愿”违;有人搞功利教学,认为高考语文作文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针对考试的需要,很多东西可以弃之不顾,最好每篇课文都用来指导写作;有人认为阅读理解中,做到的总比没做到的答得好些,所以浮光掠影,看得越多越好……对此,我毛骨悚然。我不禁想到前两年因为多媒体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说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不准进教室”,那时传统教学几乎成了万恶之首。但是,真正优秀的教师并不会为外物牵制,真正能把语文教学上升到精神高度的教师看到的不仅仅是分数!家长的反映、学生的变化、实践的证明告诉我们面对任何事物进行选择时都应该有个度。华而不实的东西要少之又少,它就像一份调料,一道菜中如果让调料占了重头,只能大快一时,而无法起到果腹的作用,更何来的强壮成长呢?因此,主次之间应该分明,兼收并蓄,有张有弛才是明智的举措。在此,我想拾些思维的碎片,漫谈一番。
首先,我们得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知识的积累。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如果说“阅读是为了写作”,那么近年来高考的高分作文中有一类就是知识面广,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给人感觉看的书多。那自然是积水成渊所声的功效。我相信我们都不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是些跑出学校便对自己的国家都极为陌生的应试者。对中外优秀文化传统以及方今世界风云漠然不知,这不仅是缺憾,更是耻辱。
课文的上法确实忌讳千篇一律,学生会因而疲乏,效率自然较差。但是如果换条路,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只粗粗了解,追求讲得多,讲得快,我想作为学生最好的感受也许只是觉得听了不少故事。对于教师而言那是一种架空分析。但是这绝对是一个误区,试想自己都没有读懂的文章(这里指大多数情况)不少学生肯定更加困惑,如果仅是贪多也许语文老师已经可以解散了,因为当你津津乐道时有些学生可能早就看过了,他需要的是你由此而引发的人生启示。教师还是应该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的。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注重基本理论的掌握。高中的老师能在语文教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