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

  2009-05-01 15:56:34  
浅谈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 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以“体验”为特征的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不是机械接受文本(课本、教参)、他人(老师、同学)观点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即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出发,和文本、作者、老师、同学以及自身展开积极对话,并与之产生心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浅谈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

    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以“体验”为特征的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不是机械接受文本(课本、教参)、他人(老师、同学)观点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即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出发,和文本、作者、老师、同学以及自身展开积极对话,并与之产生心灵共鸣,生成自己新的认知和体悟的过程。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体验”与“独特体验”。从心理学上讲,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 也就是说,体验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别人无法替代。所以要促使学生体验的生成,关键是要使得学生深入文本,用心灵去感受、体悟, 并通过对话(和老师、同学、自我)领会编者意图,最终实现和作者视界融合。而教师主要是留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时间,交给学生一些体验的方法和为学生体验创造良好的情境,并在学生产生体验困难或错误体验时进行适当点拨。
    一、前提:留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时间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曾给体验下过一个定义:“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以一种从本质上说很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可记忆的事件。”可见,体验必须度过一段时间,是一个过程。倘若匆匆而过,过程被缩减,就不会有真正的体验,甚或谈不上体验。 因此,要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自己的体验,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的体验生成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与文本深入接触,用心灵去解读文本。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体验的时间很少,在课程内容多和课时量少的矛盾前提下,许多时候还是老师讲解的多,学生体验的少,老师的讲解、体验(更多的是教参编者的体验)代替甚至破坏了学生的体验。如有位老师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读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七自然段(摇着轮椅在院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体验作者的感情,这段文字朴实真诚、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蕴含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学生读得很投入,应该说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可是教师却在读得慢的同学一遍还没读完的情况下就叫停了,然后大讲文段内容和文句写法,如交代时间地点、铺陈排比……教师的讲解打断了学生的体验,使他们从心灵世界回到现实中,破坏了原本已经形成的体验情境。而这一点在公开课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为了追求预设流程的完整性,往往走马观花,学生难以深入文本,更谈不上生成自己的体验。
    二、重点: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积极建构的过程,良好的情境能促成学生体验生成。体验是个性化行为,别人无法替代,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但可以创设合适的情境促使学生生成体验。如自由情境,学生可自由的读书、思考和讨论,只有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心理状态才能生成自己真实的体。如生活情境,文本内容有时和学生生活较远,要利用联想、换位等方法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如历史情境,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获得与文本有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准确体验。如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学会合作,通过和老师、同学对话,交流体验,并进行自我对话,最终与作者共鸣生成自己的体验。如探究情境,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生成体验。如生成情境,体验是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教师应动态把握课堂,利用教学中及时生成的资源(如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一个意外的事件等)调整教学流程,使学生生出自己新的体验。如成功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体验,鼓励有创见的体验,尤其要关注那些体验弱势群体,及时肯定他们的阅读体验,对学生予以激励评价,让学生在享受体验文本的乐趣时,还能体验到自信的快乐,从心理上享受到体验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来,并进而生成自己的独到的体验。
    三、难点:交给学生体验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体验的方法。虽说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行为,但还是有一些方法促进学生体验。如读书法,就是通过读来体验,在我看来, “读”也许是生成体验的最好的方法。读的方式很多:齐读、自由读,朗读、默读,朗诵、吟诵,分角色读等等,其中自由读、默读和吟诵最适合于学生生成自己的体验,自由读轻松自由,默读可以边读边思考,自由的思考最适合体验生成,在吟诵的过程中忘了自我,完全进入文本世界。如联想法,就是利用文本的空白,在阅读时联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例如在学习《错误》时,可让学生联想一幅春到江南,思妇幽幽等待过客匆匆而过的画面。如拓展法,在学生对文本内容体验不深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拓展一些课外相关资源来加深学生的体验。例如在上《死水》一诗时,可以拓展一些闻一多的其他爱国诗歌《一句话》《静夜》等,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活动法,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活动促进学生体验,较常见的是演课本剧。例如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可以演课本剧,通过表演来体验邹忌高超的劝说技巧。如对话法,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和老师、同学、自己对话,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四、补充:点拨帮助学生体验
    最后教师要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生成体验。体验与接受性认知不是对立的,体验与接受性认知学习的合作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再说学生毕竟是发展者、不成熟者,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困难甚至有时会产生错误体验,所以教师要通过精讲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如上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时,学生对选取莲花这一传统意象象征女子的体验不够全面时,教师应适当点拨指出:“莲”何“怜”谐音,有“爱怜”的意思,所以能很好的表现女子对归人的思念。还有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有的学生认为朱自清在月夜独游眼中所见是如“舞女的裙”的荷叶、如“出浴的美人”的荷花,脑中所想的是江南采莲的情人嬉戏之事,简单的得出朱自清是一好色之徒,进一步认为他的孤独是因为婚外恋等等不正确的体验,教师应及时点拨:作者所写内容实际是对曾在江南度过的一段美好日子的怀念,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青春活力的美好憧憬。体验不排斥教师的讲授,适当的点拨能帮助学生生成体验;但教师的讲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不讲,更不能全讲,关键是讲得有效、讲得及时、讲得合适、讲得精彩。
    总之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使学生的体验生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变阅读活动的主宰者为阅读活动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变越俎代庖、单向灌输为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支撑条件,促成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