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化”剥夺了童年的滋味

  2009-05-01 15:49:14  
“成人化”剥夺了童年的滋味 “成人化”剥夺了童年的滋味 如今的孩子几乎在没有做过幼年梦、童年梦和少年梦的时候就懂得了成年人才会懂得、才应懂得的东西—— “成人化”剥夺了童年的滋味 忘了一篇小说的题目,大意是:球迷某甲外出未能看到足球比赛现场电视直播,于是赶回家去看他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成人化”剥夺了童年的滋味

“成人化”剥夺了童年的滋味     如今的孩子几乎在没有做过幼年梦、童年梦和少年梦的时候就懂得了成年人才会懂得、才应懂得的东西—— “成人化”剥夺了童年的滋味          忘了一篇小说的题目,大意是:球迷某甲外出未能看到足球比赛现场电视直播,于是赶回家去看他妻子为他录下的比赛录相。半途碰到某乙,也是球迷。某乙见某甲,张口就说:某某队输了。某甲一听大怒,拔拳就打某乙。某乙怨怒不解,问为何打他?某甲说:谁让你告诉我结局了,我要自己去看过程,你侵犯了我的“不知情权”。      这篇小说写得很有意思,提出了作为现代人应该享有的一种权力——不知情权。有些话有些事人家压根儿不想知道,你老是喋喋不休地硬往他耳朵里灌,这不是有意骚扰人家,破坏人家的心绪,侵犯人家的权利吗?因而,我们除了应当享有的知情权外,还应当有拒绝不想知道的“不知情权”。      在喋喋不休的“告诉”中长大      由此我想到了儿童。儿童刚来到世上,对世事社会一无所知,他们对世界的了解都是成年人通过言语说教,或者通过文字图画,或者通过影视荧屏声像传媒等获得的。儿童正是在被成年人喋喋不休的“告诉”过程中逐渐长大,逐渐完成社会化,由一个自然人长成与我们成年人一样的社会人。成年人虽然也是由儿童长大的过来人,但往往忘了自己的儿童时代,忘了孩子有自己的天性与孩子天性所喜欢的天地,总希望孩子明天就长大成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因而现代孩子总是活得很累,而且早熟。      “儿童成人化”已成了普遍现象。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面对今日儿童的过分早熟,不无忧虑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现,我们现代的儿童不是懂事懂得太晚了,而是懂事懂得太早了:他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心灵状态不是被破坏得太晚了,而是被破坏得太早了。”“成人的社会,成年人的文化从他们出生那一天起就骚扰着他们幼小的心灵,……几乎是一集装箱一集装箱地倾倒在他们懵懂的心灵中。我们的儿童几乎在没有做过幼年梦、童年梦和少年梦的时候就懂得了成年人才会懂得、才应懂得的东西:他们在距离性成熟的年龄很早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性,就知道了性交;他们在距离独立生活还很远很远的时候就知道了金钱和权力的重要;他们在还没有感受到实际社会矛盾、甚至不知道社会是什么的时候就知道了战争、暴力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他们精神发展上的畸形化。”      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      就像早熟的苹果总是半生不熟、僵硬疙瘩一样,儿童过分早熟并非是一件好事。人生总有一个过程,从婴儿到幼儿到儿童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壮年到老年,最后又回到生命的原点。人生需要一步步地成熟,享受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滋味,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俄罗斯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跨越成年时期而进入老年时期的青年人,就像年迈老朽要强装青年人一样,是令人生厌的。任何事物只有本身和谐、自身相称时,才显得美好、优雅。凡事各有其序。勉强的、过早成熟的儿童——是精神上的畸形儿。任何过早的成熟都不啻是对童贞的破坏。”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有一段话也说得很好:“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过分早熟的儿童,实际上是透支了人生,剥削了人生应享的滋味,使本该是童年、少年的人生,一下子成为中老年的人生,成为少年老头子、少年老太婆,这是人生的悲哀而决非幸事。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那一批先驱者,早就对成年人社会骚扰、侵犯、剥夺儿童应享的人生权利提出了严正抗议。鲁迅批评那种把儿童当做“缩小的成人”的做法,使本该活蹦乱跳的儿童变得唯唯诺诺、低眉顺眼、呆滞以至“死相”。郑振铎批评成年人社会“把‘成人’所应知道的东西,全都在这个儿童时代具体而微地给了他们。”“五四”距今将近一百年了,时代已经发展到了21世纪,鲁迅那一代人为儿童争取权益的努力似乎收效甚微,反而大有变本加厉之势。      儿童有权拒绝成年人文化的骚扰      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今天的孩子实在是太累,太苦了。如今甚至连性教育也要向儿童灌输了。成年人的影视、碟片、画刊等等本来已有大量儿童不宜的东西成天包围着他们,现在又要向他们“具体而微”地讲解了。真不知道那些热衷于向孩子传授“性文化”的大人先生们,当他们面对着一双双天真无邪清澈亮丽的童稚的眼睛,该如何来讲解这个“性”?      孩子总爱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就像他们总爱问老师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爱眨眼睛一样,这本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天性。孩子的问题中包含着巨大的哲学,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从哪里来?”这本身就是一道永恒的哲学难题。面对孩子天真的疑问,为人父母者当然也只能以同样“天真”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加以回答,虽然似乎“骗”了孩子,但这是必须的。等到他们的性生理、性心理发展到合适时期,如中学时代,再告诉他们为时不晚。如果逾越这个成长阶段,过早地把“少儿不宜”的内容告诉孩子,那么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只会对大人的行为产生恐惧、紧张、不可理解,而决不会是神圣、崇高、美好,从而对父母形成心理上的疏离与害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沟”——儿童还根本无法理解的事情你硬要让他去理解,只会适得其反: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一切,也模仿着去做,从而造成畸形的早熟和生命活力的过早枯萎;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任何成年人的一切教导,对成年人保持警戒、抵制和反抗。      如此看来,无论是从心理还是从生理的角度去看,儿童过分早熟,过早成人化,对于人的生命过程都不是一件好事。而使人无奈的是,每天睁开眼睛瞧瞧这个世界,成年人的东西又总是热情澎湃地或者气势汹涌地“一集装箱一集装箱”地往儿童懵懂的心灵中倾倒。现代的孩子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幼年梦、童年梦、少年梦?还有没有他们的另一种权利——他们应当享有的“不知情权”:在他们不该知道、不想知道、没有兴趣与能力知道的年龄,有权拒绝成年人文化对儿童世界的骚扰?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