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积极培育青少年的生命情感 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积极的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于爱心,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幸福的人生离不开美满丰盈的生命情感。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情感的漠视,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沉沦或出现生命的焦虑。生命情感关涉人在世间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人生的基础。大量实践证明,缺乏生命情感的人,就会成为仅仅是某种职业和知识标记的人,缺乏生命情感的社会也会把职业作为衡量人的准绳,不问个体生命的爱好、兴趣、性格、志向等等,而把生命作为一个碎片来认识,把人当作手段和有用的工具。因而,生命情感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以育人为根本大任的教育理应承担起生命情感培育的重任,绝不能放弃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怀。(赵云红/《中国教育学刊》) 教育应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育应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才会努力寻找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不只看到生活中阴暗的一面。如果对人生抱一悲观的态度,那么世界在他眼中将是一团漆黑,一无是处。对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人会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快乐和幸福。而对人生持悲观态度的人则相反,他生在福中不知福。“如若从门缝的一束阳光、路边的一朵小花、小草上的一滴露珠珠上找不到美好的感觉;如若从陌生人之间的一声问候、晚风中的一次散步、郊外的一次野餐中感觉不到幸福,那么一生中就很少能找到幸福。”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确实都蕴藏在平常的事物之中,有些人之所以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一种超越的、乐观的精神品格。有鉴于此,我们的教育应当着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何齐宗/《教育参考》) 惩罚的最少性原则 这是指惩罚所使用的频率要尽量少。惩罚不能走向严厉的极端,要为惩罚建立一个多种强度等级的次序,每次惩罚都要取下限,而非上限。这是因为惩罚具有强大的威慑力,然而,它一经被运用,就会丧失部分的威慑力。惩罚的感慑力将随着惩罚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而惩罚只有构成一种威慑而存在时,才会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惩罚要越少用越好。现实中,一些经常受罚的学生对惩罚变得近乎麻木,他们对教师的惩罚之所以无动于哀,就是因为惩罚在他们的身上使用得太频繁了,惩罚所具有的威慑力在这些学生身上已经荡然无存。(刘德林/《中小学管理》) 坚持先学后教 在教学中,我们坚待“先学后教”的原则。每节课都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认记生字,去朗读课文,去感悟语言文字……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阅读体验。教师只需点学生的难处,拨学生的疑处。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这样提醒学生“你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与同学商量,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式。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热心地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逐步完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提高个性化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方法创新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并形成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任伟良/《黑龙江教育》) 教育如何才是公平 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公平,要看它如何对待境况最差的成员;评价一种教育是否公平,就要看处于最弱势地位的人群是否能够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处境不利者提供机会或利益补偿,因为“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他们不只是他们,他们都是我们人类中的一员,对我们而言,他们是一个个的‘他我’。”对贫困的山区孩子来讲,教育机会均等意味着他们可以和其他城里的孩子一样,拥有一张平静的书桌,可以安安心心地读书、生活。政府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来逐步消除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造成的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好的社会,并不在彼岸,就在当下,在人们对现实的认真选择和积极努力之中。” (何奕飞/《教育参考》)